一位农民的艺术梦,用绘画歌颂祖国山川
□本报记者郭琦
一个秋阳暖暖的上午,记者乘车去往麦积区甘泉镇吴河村,拜访今年71岁喜欢画画的王志良老人,新修的大道,比从前更加宽阔,一排排小区正在建设之中,沿路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口紧邻着宽阔的马路,老人见到记者后乐呵呵地说,现在的路好,他们这早就通上了公交车,出门很方便。王志良虽已年逾古稀,有些耳背,但精神状态却很好,行至他家,宽阔的院子里没有堆砌的杂物,不但干净整洁,还摆放着几盆花,颇有几分文气,正中的堂屋内悬挂着一幅水墨长城。
“这是我画得最多的一个题材,送亲戚朋友的,少说也有十来幅了。”巍峨盘旋于山间的长城,祖国山河的波澜壮阔仿佛顷刻间扑面而来。“来来来,我带你去我的画室,那里还有好多我的作品哩。”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梯田而得了气管炎的王志良,说话有些吃力,但只要说到他喜欢的事,就精神头很足。
院子东侧水泥盖的新舍中,家人专门为老人辟出一个房间作为画室。“小时候,我就喜欢照着连环画临摹,那里面有人物、马匹、山水,画的可好啦。”1966年,只上了9年学的王志良开始回家务农,但只要得空他就用一片片小纸练习画画。那年王志良的兄弟结婚,与父亲相识的已故陇上文人董晴野受邀来到家中,看到王志良画的一幅中堂很是喜欢,于是当即为他的画作题了一副对联。老人回忆说,可惜的是,那个年代董晴野不收徒弟,他拜师学艺的想法未能如愿。好在父亲很支持他画画,总是默默地看着他沉浸在绘画里不去打扰。
推开门,阳光正好洒在画案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上,带有墨迹的毛毡,青花瓷的笔洗……画室西面的墙上挂着三幅山水画,云山雾罩里,有潺潺清泉流出,画中的色彩正似这秋天的一片灿烂金黄。
王志良说,画了这么多年画,他唯独偏好于祖国美丽而气势雄浑的山水。因此,在他为记者展示的画作里,多是以鲜亮的花青色为主的山水,有辉煌的骊山宫殿,也有莽莽山中“松下问童子”的诗意;有城门下的挑夫,有骑着骆驼的商队,还有骑马扬鞭的牧羊人……画面中,处处流露出祥和的生活气息。“解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这些年,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王志良偶尔也尝试画一些花鸟、人物,“除了山水,其他我画的挺蹩脚。”说着,他腼腆地拿出自己画的“牡丹”“嫦娥奔月”“貂蝉拜月”,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他,在画作上偶尔也会提笔写下他心中的英雄故事。“那时候书是很珍贵的,大概是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在麦积区的新华书店,我买到了第一本和绘画有关的《三希堂画宝》。”画案一侧是被叠得整整齐齐的画作,以及他为了学习绘画,多年来搜集的书,有的已带有些许岁月的痕迹。“这是2006年去上海,在新华书店里淘的《清明上河图》,旁边那些是在江西买的。”王志良说着,翻开折页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边赞叹,一边给自己定下了要完整临摹一幅的目标。因为不太会使用手机,每每孩子们带他出去旅游,他总会到新华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绘画书籍,买了带回来。
在一堆书籍中,老人找出甘肃省书画家协会、天水市美术家协会、天水市牡丹书画院的三本会员证给记者看,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绘画的最好鼓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三十多岁的王志良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伯乐——原麦积区文化馆的书画家蒲光华。发现王志良喜欢绘画,就让他把自己的画作拿来,并给予指导,同时,还邀请他参加文化馆每年一度的画展。除了蒲光华,该馆李凤翔和文物专干毛惠民都对王志良进行过绘画指导,他们成为他绘画梦想之路上的启明灯。
“我是个农民,之前因为种地对画画投入的时间少,进步很慢。”王志良说,他真正全身心投入绘画是在2008年,那时家里的土地被征收以后,农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没有了农活的牵绊,他便多了专心画画的时间。“不用种地了,我有更多的时间来画画,平时几乎不怎么出门,每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画画。”孙子们看他画得好,总嚷着让他教,但当他认真教的时候,孩子们却淘气得随便画几笔就去玩了。
虽然村里不少人都喜欢王志良的画,但他并不满于现状,为了提高自己,平时除了看电视上的绘画教学片,他还常去画展上看别人的作品,回来再自己琢磨。“电视上,人民大会堂里的几幅山水画作很棒,每每看到我就急得直跺脚,总想着怎么把它们记录下来。”
王志良有一个心愿,他说:“我们农民人如今过上了好日子,我就想在有生之年画一百幅表现祖国河山的画,留给孩子做纪念,也不枉我这么多年就喜欢这一件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贠昭华】监督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保护饮用水水源,是检察机关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检察公益诉讼...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