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古民居: 怀古幽思的文化遗存
□本报记者何慧娟
古民居是城市历史积淀的承载者、见证者,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是古城看得见的乡愁。这些曲巷古树、青石街道,或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抑或古砖旧瓦、柱石雕花,不仅构成古民居中一处处和谐优美的画面,更是一座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
秦州西关片区是天水古民居中唯一遗存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区域,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其显明的时代风格、浓郁的文化特色,成为现存的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是天水乃至西北地区古民居遗存的一颗“明珠”。
而今,随着时间推移,西关古民居建筑已经逐渐处于濒危状态,他们的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价值?天水市将如何进行保护?在保护利用中要怎样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以上问题,记者前往秦州区西关古巷进行走访调查。
生存濒危的西关古民居
天水地处陇东南,东接陕西,南通巴蜀,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其古民居建筑风格兼具北方厚重雄伟之美与南方精巧秀丽之美,房屋后侧及侧墙墙体多以厚重的土坯为主体,前侧多为精巧的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跻身于我国古建筑之列。
西关,在天水俗称“西关里”,位于秦州区龙城广场以西,伏羲庙以东,也是秦州古城中的西关城,处于古城的中城与伏羲城之间,北依玉泉观,南临藉河,在背山依水之中自成格局。
西关现存古民居建筑的大致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纪大道,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这些历史建筑和古民居,主要分布在枣园巷、三新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西关片区内,共有大小街巷15个(有的巷道已消失),院落229个,其中重点文物保护院落62个,包括1个国保院落:后街清真寺;4个省保院落:张庆麟宅院、哈锐宅院、汪家大院、张氏民居;以及李广故居、赵氏天水堂等11个县保院落和46个保护点。
“西关片区是天水市目前唯一遗存的古民居群,片区内有着众多古街、古巷、古树、古民居。”陪同记者采访的天水古建专家赵昌荣说,西关古民居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建造,采用院落式布局,其建筑中的木雕和砖雕艺术别具一格,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城市区域的拓展正一步步压缩着古民居的建筑区域;另一方面,部分古民居居住者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古民居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砖、木、石雕等构件被损坏。
赵昌荣说:“西关片区由于建筑时代久远,长时期以来得不到及时维修,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现存古民居大都墙倾顶陷,柱架糟朽,排水不畅,不仅对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形象。”
古民居是民族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承载者
古民居建筑遗存,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还是一代代城市居民心底深处的乡愁。在西关,就有不少承载历史记忆与乡愁的巷道和宅院。
解放路赵氏祠堂旁,有一条充满历史记忆的小巷——三新巷。
“三新巷者,乃秦州古巷也,考其名旧曰双槐巷……”赵昌荣说,这段介绍三新巷由来的文字是他查阅史料整理成的,为了与三新巷古老的历史相吻合,他选用半文言式的体裁,在巷内的黑色石碑上镌刻了三新巷的由来。
“三新巷目前能查到最早的名字叫做双槐巷,因巷道东西两边有两棵古槐树,直到现在古槐树还都在。清朝同治年间,考取进士的张和致仕之后,见到巷道内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就自己出资用石头铺了巷道路面,所以巷道改名石头巷。民国三十一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委派下属来天水创办福新面粉厂天水分厂,在石头巷11号院设置办事处,后来荣氏以‘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命名该巷,起名三新巷,保留至今。”赵昌荣说。
可以说,三新巷名称的每一次变迁,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都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现如今,双槐树历经百年风雨,仍在巷内茁壮生长,枝繁叶茂。
跟随赵昌荣步入小巷深处,穿过新建的三新巷广场,就来到石头巷67号院——张和故居。
赵昌荣说:“张和是清朝同治十年的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辞官回到故乡天水修缮建造了这座宅院,该宅院是天水古民居中官宅的典型代表。这座院子本来是三进院,由于保存不当,如今只有一进两院,根据院子格局来看,过厅前面的院落应该有东西厢房、倒座(南房)等建筑。”
穿过过厅,一座古朴雅致的宅院出现在我们眼前,赵昌荣说,北房(主房)的房顶结构为一坡水,即房顶自北向南倾斜着,雨天积水沿着屋顶流入院内,寓意着财富不外流,也就是民间俗语里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过厅内侧有一匾额,匾额下方是三幅精美的雕花,“两颗柿子和如意寓意着事事如意,五只蝙蝠是指五福临门,石榴是多子多孙,风格古朴典雅,能看出张和是谦和之人。”
赵昌荣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张和的后人现有兄弟三人,在接到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通知时,主动联系项目负责人让出祖宅。“他们说,现在国家有需要,就把宅院让出来,也算是对祖辈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的继承。”
在西关,像三新巷、张和故居这样的巷道和宅院还有不少,这些古巷深处的建筑及细节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承载的历史记忆,都是古城的魅力所在。
对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针对西关片区部分古民居建筑处于濒危状况的现状,天水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对这一历史街区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赵昌荣介绍说,该项目由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
据了解,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总投资32亿元,改造安置居民4700户,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
赵昌荣告诉记者,修复文物建筑要根据《文物法》,修复所遵循的原则,是在不损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从而尽可能减小对文物的干扰。路过三新巷67号院过厅时,他指着过厅上的柱子说,“按文物修复原则,当柱子损毁三分之一以下时,修复的手法是‘墩接’,损坏三分之一以上就需要替换。”
“非文保院落的维修区域内,大量古建民居的修缮与文保院落的维修原则相同,更多的院落则需补修缺失的单体建筑,才能再现三合、四合院落形制。补修的单体建筑,其形制、结构、构件、工艺等必须与遗存的建筑风格一致。”赵昌荣说,有些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非文保单体建筑,依照整体规划范围可以移建保存。
截至目前,三新巷广场以及一批保护院落已修缮完成,城墙博物馆和其他单体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中。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护。”赵昌荣说,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将严格按照《国家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保护条例、法规,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保护的同时,通过综合整治改善古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市政设施、居住条件等民生问题。
让古民居在历史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此次我们对西关片区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目的就是要在综合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利用。”赵昌荣说,在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实施之前,他曾实地考察调研了台儿庄古城的开发利用,以旅游促保护、以开发促旅游的模式在当地古城保护开发中取得成功,而这也为西关片区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西关片区古民居量大且聚集,如何让这些沉积的古建民居在新时代下重新发挥作用,也是我们这次考虑的重点。”赵昌荣说,他们将通过维修沿街古建筑等,恢复古街形制,打造一条传统文化街区。同时,将连通南北的所有古巷道和已维修的古建民居,分别打造成为展示古城地域文化、茶道文化、餐饮文化、旅游产品展销和书画展览等的街区。
“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遵循整体保护、综合利用,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振兴旅游、促进发展的规划原则,一期将在澄源巷、自由路、三新巷片区构建‘一街十巷’,达到恢复天水古城‘大街小巷、阡陌交通’的人文环境与历史风貌的目的。”赵昌荣说,同时以此为依据,设计完整的路网体系,设置九个大小不同的开敞空间,并配套建设服务用房及居住区地下停车场、水、电、暖、气、通讯、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和绿化景观等室外工程。
据悉,在西关古城风貌的规划上,将以“隐新显旧、修新如初”为规划原则,考虑到节点的继承性,设置双桥北路入口、城墙遗址、天水堂、飞将故里、秦州剧院、澄源巷广场等节点;考虑古街空间的完整性,将自由路作为贯通古城的主轴线,打造一条传统文化街区,通过增加牌坊、古亭古廊等,以及高低错落的古风韵围墙,达到完善古街空间完整性的目的。
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对西关古城的一次全面修复,是西关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具有划时代意义。项目建设将遵循充分弘扬天水古建筑文化,挖掘天水古民居建筑优势,恢复古城原貌,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古城品味的原则。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巧妙进行动态的修旧如旧,既保存古城风貌,又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和旅游商业活动需求,力求把西关片区打造成一个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焕发时代活力的精品工程。大量濒危的古建民居将得到有效保护,珍贵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将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将得到振兴、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将进一步得以充实。
“西关片区项目完成开放后,将向世人展示天水珍贵的明清建筑文化、古民居建筑地域风格文化,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明清建筑会展中心,更将成为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名片。”赵昌荣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研究”示范工程工作会在天水市召开
本报讯【天水晚报记者裴婷婷】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研究”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在天水...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