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邻巷小记
□赵永寿
与宏伟壮观的中华第一庙——伏羲庙仅一墙之隔的大巷道,是数十户秦州百姓从清乾隆年间起就耕读生活的地方,后来人若要知悉大巷道的前世今生,笔者不得不从伏羲城的赵姓渊源说起。
据赵姓家谱记载,本支赵姓后裔于清乾隆年间,从山西太平县小篁村迁徙秦州城,初来乍到,立即就被这块风水宝地所吸引,迁徙的脚步自此便踏进偏僻的伏羲城。初迁来的赵姓后裔共分为三支,俗称大房头、二房头、三房头。大房头世居麦积区马跑泉镇,二房头世居西乡皂郊镇,唯三房头世居羲邻巷。
秦州城赵姓三房头落脚伏羲城后,认定这里将是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随即大兴土木营造高门敞亮的四合院。另外,人有人名,地有地名,这块宝地叫啥,总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以便人们相互联系及生活的需要。经过赵姓后裔合议巷名,巷名中首先嵌入“羲”字,这既能表达深受羲皇恩德的庇护之意,又可切中巷道所处的地理位置,遂定此巷道为羲邻巷,羲邻巷名从乾隆年间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根据推测和分析,到了民国初年前后,羲邻巷名才改为现在的大巷道。
羲邻巷名自清乾隆年间起,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宣统等年代,再到民国初年,度过近二百年的沧桑历程之后,最终随着清朝的衰落而被大巷道名取而代之。
倘若以解放初期为节点,那时的羲邻巷早已成规模,二百余米的巷道,东西两侧依赵家大院都有民居相继落成。巷内则以赵家、杨家、姚家、郭家……张家为主体,形成一个群居的、大而杂的巷道。一年四季,巷内人来人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般的惬意生活。
现如今,羲邻巷名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而旧貌换新颜的大巷道,西侧一道赭红色的高墙由南向北直通巷尾,平整光洁的青石路面舒适可心,仅巷尾东侧仍保留着几处曾经的民居。其中,古老的赵家大院9号与相邻的院落,虽显陈旧,但至今仍静静耸立着,像一位饱经风霜的世纪老翁,向慕名而来的游人,诉说着这条老巷道的今生与过去。
新闻推荐
近日,秦州区七里墩街道办东十里社区与和谐路社区在东十里小学组织了一场小学生健康知识讲座,受到师生欢迎。讲座邀请卫生...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