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伏羲祭祀活动的历史考察
伏羲虽为传说中的人物,但自汉代进入正史,成为三皇之首,自唐代开始对伏羲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研究伏羲祭祀历史,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意义非凡。
一、唐代以来关于伏羲祭祀的历史考察
对先代帝王祭祀始于秦汉之际,从汉至隋唐,历代皆有祭祀尧舜黄帝的记载,但唐代之前并没有对伏羲等三皇的祭祀。
对伏羲以“三皇之首”的名义进行祭祀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唐会要》卷二十二:“天宝六载勅: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五帝:少昊以蓐收配,颛顼以玄配,髙辛以稷契配,唐尧以羲仲和叔配,虞舜以夔龙配。其择日及置庙地,量事营立,其乐器请用宫悬,祭以少牢。”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上古帝王的祭祀上溯到伏羲等三皇,为三皇祭祀确立了规范。但这时的祭祀规格较低,祭祀范围也较小,仅限于京师。
以中央朝廷的名义对伏羲等先代帝王的陵寝进行祭祀的制度始于宋代。《宋史·礼志》记载,宋太祖乾德初年曾下诏云:“先代帝王,…其太昊、炎帝、黄帝…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乾德四年(966年)又诏曰:“历代帝王,…其太昊(葬宛丘,在陈州)、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炎帝(葬长沙,在潭州)…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蠲其他役,长吏春秋奉祀。”这是历史上首次将陈州太昊伏羲陵明确为中央朝廷官祭伏羲的陵寝所在地。
金、元两代沿前朝旧例对伏羲加以祭祀。在元代,全国与伏羲和三皇相关的州县均修建祀庙,庙宇进一步扩建,崇祀空前绝后,伏羲祭祀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元代伏羲祭祀典礼规格较低,是由医师主祭并配以十大名医从祀。这种情况持续到元末,到元顺帝时期才有人提议,太医官主祭三皇于礼不合,奏请按照孔子祭祀的典礼仪式进行祭祀。但这时已到元末,全国局势动荡风起云涌,所以未能实行。
明代最初仍沿袭元制祭祀伏羲,以十大名医配享。太祖朱元璋认为全国各地以医师主祭通祀三皇,乃是对三皇的亵渎,于是下令中止通祀。诏令一出,全国各地伏羲祭祀除河南陈州的伏羲陵外,基本废止。河南陈州为伏羲的陵寝所在地,故被指定全国唯一祭祀地。明代除了在陈州陵寝祭祀伏羲以外,也在京师建祠庙祭祀。洪武七年历代帝王庙建成以后,朱元璋还亲临致祭。
入清以后,对三皇的祭祀慢慢转衰。京师虽沿袭明制,然只在太医院中景惠殿祭祀三皇。同时陈州太昊陵的祭祀仍然定期举行,清历代皇帝均有制文,并遣官告祭。
民国以后,各地战乱频仍,天地翻覆,对伏羲的官方祭祀基本停止,但民间祭祀尚存。改革开放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经过天水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大力宣传,伏羲祭祀中心遂从河南淮阳转移到了甘肃天水。
二、天水伏羲祭祀的历史
天水修建伏羲庙并祭祀伏羲的历史是比较晚的,有些学者将春秋时期秦人所建西畤、鄜畤等附会为伏羲祭祀,但实际上这些祭祀与后来作为人祖的伏羲祭祀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准确地说,先秦至汉代的畤祭及五帝祭祀,是祭祀上帝、天帝,是祭神。而作为人文始祖的伏羲祭祀是到唐中期以后才进入官方祭祀之列。
天水最早祭祀伏羲是在卦台山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应当与大多数其他地区伏羲庙一样,是金元时期全国通祀三皇的大背景下所建。明洪武四年诏令废止全国通祀三皇以后,卦台山伏羲庙的官方祭祀亦被废止,但民祭尚存。明朱载堉《乐律全书》记载了卦台山伏羲庙民间祭祀的一则趣闻:“闻成纪卦台山,其上有伏羲庙,相传雪后卦文自现,民俗神之,香火不绝。有好事者每岁雪后察之,卒无效验,香火遂绝。”
到明中期,全国通祀三皇的禁令废弛。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创建太昊宫,此为秦州伏羲庙前身,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祭祀也没有制度化。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按冯时雍奏请立庙于三阳川卦台山,获准,官祭恢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不便为由,请拟立卦台山的伏羲庙改立秦州,获准。嘉靖二年(1523年),陕监察御史陈讲、甘巡按御史卢问之;嘉靖十年(1531年),陕巡按御史郭圻、甘巡按御史陈世辅、秦州知州李楷均主持了对伏羲庙的补修。嘉靖十三年,陕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制礼作乐,祭祀进入极盛期。
清代与明代相比,秦州伏羲庙则冷清了许多,废弃明代祭礼,祭品只用少牢,省去乐舞。乾隆四年,秦州知州李铉申请布政司,恢复明代祭祀,未见答复,次后祭金未列入州署财政预算,祭祀由绅士组织的上元会主办,自此秦州伏羲祭祀活动转入民间。
秦州伏羲庙在清代屡有重修,光绪九年(1883年)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和秦州知州于泽春带头捐资,主持重修,士绅任其昌、苏统武主持募捐,十三年冬完工,即现在所见之秦州伏羲庙建筑群。
总体来看,从元代至清中期,秦州伏羲祭祀活动均是地方官吏所为,其规模和级别与由中央朝廷遣官祭祀的陈州太昊陵祭祀不可同日而语。民国年间,战乱连年,军阀割据,连年破坏,秦州伏羲庙未见重修,但祭祀依旧,祭资全赖香人捐助,仍由民间组织上元会主办,正祭时多邀请当地行政长官主祭。但祀礼与晚清相比更简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正月十六日,时逢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正祭日,民众认为胜利与伏羲保佑相关,是年祭奠异常隆重。1949年上元会解散,伏羲祭祀活动停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逐渐恢复。1981年天水伏羲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天水市举行第一届伏羲公祭大典,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祭祀规模已远超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天水学刊》编辑)
新闻推荐
石洞沟村有农户182户827人,有耕地1146亩,人均耕地1.39亩。截至今年5月,剩余贫困户43户178人,贫困发生率21.52%,都是真正...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