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水诗人的吴中笔记何以吴中,何以《山水客》
□叶梓
一眨眼的功夫,我已经迁居苏州市吴中整整四个年头了。
记得还是2015年的夏天,枇杷快要落市的时节,我还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期盼已久的一纸调令仿佛从天而降,经由我原来的同事转寄到我门牌号为607的鲁院单身宿舍。于是,我喜出望外地怀揣密封的档案袋,从北京匆匆赶到吴中,顺利地办理了相关手续。从遥远的甘肃来到吴中工作,是我人生履历中的一件大事。6月底,我所在的鲁迅文学院第29期高级作家研讨班即将结束全部课程的时候,尽管大家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淡淡忧伤中,但在铺天盖地而来的各路饭局上,同学们总会对我说同一句话:以后到苏州了,找你喝酒啊。从口气里判断得出,好像我已经和家乡甘肃没什么关系似的。显然,他们已经把我当苏州人了。
四年的时间,倏忽而过。
庆幸的是,这不短也不长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我的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区文旅局和区委宣传部的领导,对我特别关心,给了我一个宽松舒适的创作环境,让我得以沉下心来,全身心地读书写作。现在,这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小集子就是我在吴中四年生活的一份见证。这十来万字,我写得慢,也写得认真,虽然谈不到酌字酌句,但踏山访水却是写作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让我稍稍心安的是,它们刚一问世,就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与好评,相继刊发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以及《美文》《草原》《雨花》《福建文学》等文学期刊,部分篇目还被《散文·海外版》及各种年度选本转载,在当代中国文旅界颇有盛名的《风景名胜》杂志更是不吝版面,出手大方,给我辟以专栏,专门刊发我写吴中的散文随笔,而且持续了两年之久——我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编外宣传干事,四年多来,一直用拙劣的文字表达着吴中之美。
那么,吴中的美在哪里呢?
如果要简单地说,美在山水——是的,只有吴中的山水才配得上用好山好水来夸赞。但是,任何一方地域的山水再美,也得用一双独特的眼睛去打量、去发现。这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做一个这样的探索者:在面对青山秀水的时候,必赋以文化、情怀与历史的眼神。吴中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么,在表达这一地域时该如何实现我的文学抱负,尤其是如何践行我对散文这一体例的独特理解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停地摸索,不停地推倒重来,因为我不想落入长期写作生涯形成的惯性当中,重复自己固有的写作套路,而且,我想想尝试着在文化散文、性灵小品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在我的理解中,我想在山水的背后发现和触摸到吴中的历史与人文精神,不仅要写山水,更要写下吴中山水的心跳与呼吸。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文字中处处渗透着一股淡淡的乡愁。我从北方来,在典型的江南水乡生活,饮食、语言、待人接物等诸多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我在极力适应和改变自己的同时,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西北。所以,在部分篇什里我也尝试着将南北横向对比,毕竟,鉴别风土也就是解读人文。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川、桂林等地为官时,他的心中一直就有一处望乡台,于我而言,何尝不是?因此,我笔下的吴中既是一个异乡人的吴中,有外地人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又显然跟普通游客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匆忙截然相反,毕竟,我在这里生活、上班,每天在地铁的人流里感受着绵软的吴侬软语,每天在餐桌上与湖鲜、酱汁肉、腌笃鲜不期而遇。久而久之,心,越来越踏实了,在不忘偶尔吼一曲秦腔的同时,也渐渐喜欢闲暇时沉浸于评弹昆曲的温雅柔缓当中。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得承认,我已把吴中当“故乡”了,也越来越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安稳的日子让我的脾性温和起来,甚至都不再大口喝酒了。所以说,写作中也就有了和当地人一样的熟悉与亲切。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情不自禁地在主客之间频繁变化着自己的心态,试图在这种情感的不停转化中琢磨出一个不一样的散文文本。正是因了这种情感的幽微变化,书稿的名字从最初拟定的《吴中慢》变成了《山水客:一个西北诗人的吴中笔记》。也许,“吴中慢”俗是俗了些,也比较恰切,但车前子的《苏州慢》已经卖得很火了,我再取个“吴中慢”的书名,实在是懒人之法。后来,几经斟酌,确定成这个书名,我是想强调两点,一是这是一个西北诗人所看到的吴中,二是吴中山水再美再好,但任何人都是它们的客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个“川”,就是山水,就是自然,人的一辈子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得没来得及好好热爱这个尘世,都已经驾鹤西去了。
吴中人文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山环水抱,太湖碧波潋滟,真是一本写不完的大书。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书生,所以除了埋头写下去,别无他途。我喜欢的希腊诗人乔治·塞菲里斯说过一句话:我愿意俯身于深黑的煤窑,继续挖掘。吴中就是我写作中取之不尽的“煤窑”。在这本书稿出版之际,我另外两本与吴中有关的书稿《碧螺春记》与《手稿的石湖》,也进入到最后的润色阶段,正在寻求出版。这三本书加起来,就是我个人的“吴中三部曲”,也算是我一介书生献给吴中大地的精美礼物。除此之外,我觉着,吴中太湖一带的传统古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也是值得去抒写的,我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进入这一领域。我之所以如此用心、认真,是因为吴中待我不薄,甚至说是我的福地。短短几年里,我申报的东吴文化人才项目获批,还相继入选吴中区文化艺术重点人才和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这些幸运,都是包容开放的吴中给予我的。
四年,恍若一梦。
梦醒处,是“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的释然。我抬头望到的,是一个更加秀美的吴中,有江南水乡的古典灵气,又有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气质。我将继续埋首于吴中一隅的安静书桌,用自己拙劣的笔,触摸吴中的律动,写下无愧于这片山水的诗篇。
叶梓,本名王玉国,甘肃天水人,中国作协会员,副研究馆员,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委省政府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天涯》《散文》《中国作家》等重要文学期刊,入选《新中国60周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诗歌群落大展》等60余种选本,有作品入选中考语文试题、中高考模拟试卷及乡土教材。获甘肃黄河文学奖、孙犁散文奖、鲁藜诗歌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文学奖项若干。出版有诗集《馈赠》,散文集《穿过》《流浪的诗圣》《天水八拍》《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等6部。
现供职于苏州市吴中区文化馆。
新闻推荐
王军率队在秦州区检查观摩项目时强调培育新优势打造新亮点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丽娜】7月8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带领项目督查组对秦州区正在实施的8个项目进行了检查观摩。...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