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体验”系列报道: 奔跑中的美食
□本报记者闫波实习生葛凯
在天水市大街小巷,无论早晚都能看到身穿制服、背着保温快递箱、骑着电动车送外卖的送餐员的身影。在外卖用户、消费单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数以千计的“外卖小哥”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近日,记者走进既陌生又熟悉的外卖小哥行业,跟随外卖小哥体验送餐,探访他们忙碌背后经历的心酸与感动。
3月1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秦州区双桥外卖调度总站,见到了之前和记者联系的夏经理。
“昨天刚下过雨,注意保暖,当骑手很辛苦,有什么需要困难及时说,我一会去给你协调调度制服和头盔,一定注意安全。一会儿晨会结束后,我给你找个师傅带你,让你一个人送外卖不太安全。”夏经理对记者说道。
一个简短的上岗培训,让记者倍感压力。开完晨会后,见到了夏经理给记者安排的外卖师傅潘玮。潘玮简单交代了几句行车安全事项之后,我便开始了体验之旅。
“外卖这个行业送的越多,收入越高,2月份我一共跑了900多单,总行程1800多公里,只要肯干,每月收入肯定能过万。”这是记者从“送餐小哥”潘玮嘴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送餐小哥”口中的“肯干”是多么艰辛:每天早上从7时开始送餐直到23时收工,17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支撑着众多“送餐小哥”长期从事这项职业的唯一理由就是“月入过万”。
“不拼命干不行啊,现在送餐这个行业也越来越难干了,由于门槛低、收入高,吸引了很多外来打工者。行业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送餐平台还开放了兼职功能,很多平时上班,利用节假日或下班后出来接单的人开始多起来,约占行业整体的10%—20%,这更加剧了送餐员之间的竞争,使得我们必须拼命地抢单、送单,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潘玮说。
从接单,到商家出餐,再到我们送餐,一共限时30分钟。记者在体验当中,除了路途的不熟悉,更大的考验就是体力。外卖送餐员的第一考验就是爬楼,老小区没有电梯,高层小区等电梯时间过长,最直接方式就是跑步上下楼。今天记者体验了一把飞奔6层的感觉,别看6层不高,等我送到顾客指定地点时已是气喘吁吁、虚汗外流。而经记者了解,送餐员已把这种低层地址当作了“福利”,在上下班高峰期时,有的高楼一趟电梯需要等好几分钟,送餐员只好徒步爬楼,爬十几层是常有的事。
潘伟告诉记者,他入行一年零三个月,每天早上九点半到单位开早会,十点开工,中午一般没时间吃饭,到下午不忙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个半小时,忙的时候饭吃一半就要继续奔跑,晚上十点下班一周休息半天,一个月只能休息三天。工作初期,他因为不熟悉业务,出现过取餐错误白跑又挨批的经历,也曾有过在高楼林立的小区里绕来绕去的迷茫。但送过一次餐的地方,他就会牢记在心。
“我现在对自己所在片区的熟悉程度,甚至胜过导航,就跟自己家一样。”潘伟笑着说道。
据记者了解,其实,送外卖不光靠拼体力,还得拼脑力。怎么规划自己的行车路线,最大限度地成功接单,到最后顺利送达,要费一番心思。潘伟说,在天水外卖小哥里有个“接单王”,他凭借着熟悉路线,合理规划路线的好本事,平均每天能接三四十单,有时候到了用餐高峰期可能同时会接6—8单。
直到当天晚上20时许,潘玮带着我总共跑了35单,还有一单超时的。
潘玮告诉我,如果餐送晚了必须诚恳地向顾客解释,不能装傻。我心里有些愧疚,因为这次超时主要是他放慢速度等我。
通过一天的体验,使我感受到送餐也是个心细的活儿,等红灯不抢一秒,也不能多停。骑行颠簸时,还要扶着外卖箱,为了不让饭菜洒出来。最怕顾客给的地址太笼统,打电话又不通,只能干着急。
“送外卖我们是认真的,受委屈很正常,其实我们内心需要的不多,一句感谢的话,我们就很满足了。”——这也是来自外卖小哥的心声。
记者取上盒饭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朱婕)3月18日下午,“唱响新时代·聚力新征程”全省政协系统书画摄影展天水市政协专场在兰...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