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民俗博物馆:画年画品年味
□本报记者徐媛
年画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是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驱灾辟邪等美好期寄的年节装饰艺术,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如今,这一传统民俗逐渐消失于现代化的边缘,曾经浓浓的年画墨香味正慢慢飘散,逐渐变成了中老年人记忆里那股浓郁的年味。
但对于有些“怀旧”的人来说,年画这一传统文化并没有走到消失的边缘,他们在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一新春记忆。临近春节,冬日暖阳洒满了古城天水,在天水民俗博物馆戏院,一场“画年画,品年味”——新春年画制作体验社教活动将年味烘托的更加浓郁。
活动开始后,讲解员湛斯敏为现场小朋友及家长讲解了年画的起源、发展传承及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随后,又将画年画所需的画笔、颜料盘、白描坯子等一应发下去。戏台上也不闲着,4人伴奏、3人演唱,一曲秦腔已然唱响。台下更是热闹,小朋友们打开颜料,拿起画笔跃跃欲试,坐于旁边的家长更是耐心指点,画面美好而和谐。在古朴粗犷的秦腔声中,小朋友们手握画笔神情专注、有模有样,一涂一抹中抱着锦鲤的福娃渐渐显现。这描绘着“融融百姓意”的隽永图画,仿佛又重拾起“浓浓中国年”的独家记忆。
天水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复兴便是“怀旧”的一员,他说:“如今,人们已经对年画这种传统民俗缺少了仪式感,机器彩印的年画被买回来贴上,很快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而早前年画是从集市上‘请’来的,画年画的过程凝结了中华民族祝福的心态。他们把期待都凝结在年画里,千家万户也是用虔诚的心态把年画请回家里,贴在自家窗户上,用这种方式传递梦想和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细细咀嚼其中内涵,有些东西可能会沉淀,有些东西可能会进一步挥发。”
63岁的贾丽红是陪孙女儿画年画的,她告诉记者:“我60多岁了,从未亲眼见过画年画,更别说我这小孙女儿了。我们那时候都买的印刷好的‘秦琼敬德’之类的年画。现在,大多人住进楼房,过年的时候,虽然贴春联,但已经看不到在家里张贴年画的了,这无疑是民俗文化的断裂。我带孩子过来,就是想让她知道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对刘复兴来说,画年画的目的不单于怀旧,更在于教育,他说:“胡忻在明代是影响力很大的一位官吏,他一生上书90多道奏书,其中最关切的就是‘国本教育’,古代的储君是国之根本,以后国家大业由他掌握。如今‘国本’已不是封建社会的太子,而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儿童、青少年,他们是国之根本。现在人们对教育颇有微词,各种培训班兴起,良莠不齐,假期不知道让孩子们怎么度过。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怎么才算是对他们发展有益的教育。我们从古代教育中汲取养分,依托博物馆的功能,把重点放在‘国本教育’上,我们宗旨就是培育‘国本’,启迪心灵。举办这个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很欣慰的一幕,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让亲情在这一刻发酵,变得更纯真。”
据了解,今年为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民俗博物馆结合西北的民俗文化,举办了闹新春系列活动,除年画外,后面陆续将有八场次的活动,包括剪纸、剪春幡、写春联、做皮影……这些活动将与“年味”紧紧连接起来,让大家近距离欣赏传统艺术,切身体验传统习俗的魅力。
新闻推荐
□实习生县智博现居住在秦州区天河酒厂家属院的张庆人今年已经76岁了,现在他家庭美满,膝下有一对儿女,事业有成。...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