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回家”行动
自动取款机房、桥底、涵洞、汽车站、火车站……
有救助就有民政“110”。
1月10日,天水普降小雪,气温骤寒。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绒衣、棉被、鞋袜等御寒衣物,开展了上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行动,给这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群体送去温暖。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又在下雪的原因,几条街巡逻下来,并未遇见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
经常有市民会把救助管理站当作“民政110”,因为他们的工作服与警服颇为相似。这话说得确实没错,当救助管理站接到群众热线时,工作人员通常会在半小时左右到达求助者身旁。
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文晓介绍,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市救助管理站对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无着落的求助人员提供衣、食、住、医、行等临时性的救助。同时,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除认真做好站内24小时接待服务工作外,还坚持每天开展上街主动救助劝导工作。
“我们一天分三个组巡逻,一组十个人左右,每次出去巡逻的是三四个人,一天24小时轮流倒班。”救助二队队长裴亚民说:“一个组负责一个区域,由于晚上怕太冷太饿出意外的,所以晚上十点到半夜两点是巡逻的重要时段,巡逻的重点区域集中在自动取款机房、桥底、涵洞、汽车站、火车站等地。”
对于救助工作者来说,他们具备“多重身份”:他们是侦查员,要耐心询问救助人员的个人信息,根据只言片语、蛛丝马迹来核实身份;他们是心理疏导员,要用言语和行动安抚救助人员情绪,向他们传递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他们是护送员,要合理安排返乡路线,安全、稳妥地护送被求助人员回家。
救助队员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多了,巡逻队员看到银行门口有人,在一边询问一边掀起身上盖的被子时,里面患有精神病的流浪人员一下子跳起来手里拿着棍子就追着我们跑,幸亏当时去的人比较多,不然现场就没法控制了。”市救助站副站长王立润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她还告诉记者,还有一次有人在大街上盖了一条地毯睡着,当他们把地毯揭开的时候,下面受到惊吓的五六条流浪狗向他们扑来,等狗安静下来后才发现,原来和狗睡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流浪汉。据市民反映,那个流浪汉走到哪那一窝狗就跟到哪,一起吃一起睡,但是任凭队员们怎么叫都不愿意去救助站。
记者了解到,在每年开展的“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市救助管理站安排走访车站、派出所、综合执法部门、村居委会等地近百次,发放救助引导卡和宣传资料1万多份。车站、派出所和综合执法等部门也主动给他们提供救助线索120多条,护送来站330多人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欣桐】近日,中国侨联顾问、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卫一行来天水市就“侨爱心”公益项目实施情...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