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放马滩

天水晚报 2018-11-22 00:00 大字

(外一篇)

放马滩又叫牧马滩,多么让人遐想的地名,那里一定是辽阔草原风光!然而却是不足几百平方米的一块小小的草地,草坪上安放着几匹雕塑的白马。为了不让我们失望,一位朋友再次给我们打预防针,那只是块草地,有故事的一块草地。我们对于旅游景点的故事,早已不感兴趣。应该说,放马滩本来就不是旅游景点,但故事是真的,并且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里出土了战国后期秦国早期的简牍,以及一批重要的秦朝文物。有时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史常识,常常会被新发掘的文物打破,比如关于蔡伦造纸的常识被这次出土的纸质地图所打破,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作演变,而在战国后期,民间书写就出现了隶变。这些重大的发现,都颠覆了过去的认知。

草地不大,各种野花开得正好,而且层次丰富。高一点的,成串的益母草花,矮一层的,三五朵一攒的野菊花,紫色一层,黄色一层,交杂在葳蕤的草丛里,处暑刚过,这里生机盎然。草地边上是不高的山丘,长满了茂盛的树木。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自然景观,但是正是在这些山丘里,埋藏着辉煌的秦文化。

很多重大考古的发现,只是一种偶然。1986年5月,一场大雨将避雨的房子淋垮,几位林厂工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走到屋外,其中一位工人看到雨水汇集成一股水流往一个洞口不断地流去。好奇引发了那位工人的探索,他将一只手伸到洞口,直到肘处,同行就劝告他别往里伸了,怕有蛇之类的东西。那一刻,停止就有可能永远停止了,但是他坚持往里面再伸了十几厘米。这十几厘米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他好像碰上了东西,并随手抓了一把,拿出来的是四枚竹片。用雨水洗净竹片,文字就清晰地呈现出来,看来看去觉得应该是重要文物,上交当地相关部门,很快就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挖掘工作在6月份就开始了。如果不是那场雨,不是那座垮塌的房子,那位大胆的工人,那么放马滩秦简仍然静静地躺着,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才重见天日。

偶然,就这么偶然,王圆箓,一位土道士发现了敦煌宝库,这里一位林业工人发现秦简。简牍的发现被王国维称为“四大考古发现”之一,那时简牍数量少之又少,简牍特别是秦简的发现集中在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批秦汉简牍的研究与关注的人很少,它改变了对历史的认知,但不影响当下的生活,没有多少人愿意对这深奥的文物感兴趣。

放马滩的地底下,埋藏着一段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历史。这里仅仅探明的秦墓就有100多座,还有没有探明的。而现在出土的只是十余座,冰山的一角。这里的故事,不是传说,不是导游编撰的,是一件件安静的文物,见证了当时如何活跃的一个世界,将来也会给我们重新勾勒一个关于秦时代的认知。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而那些引以为豪的各种学科史专家们,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本质的?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基于两种渠道,一是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二是出土的文物资料。对于第一种资料,以教科书的方式出现,但这些靠得住吗?就书法史而言,我随着自身认知与逻辑判断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的疑问会不时跳跃出来。历史是人为的书写,历史有正史、民间史;有专家眼里的历史,也有文学家眼里的历史。有多少历史又是以文学的方式留传下来,不一样的史观,就会有不一样的历史,版本之多,但都认为自己的历史是唯一真实的历史。历史一直被后人不断地修饰。一个长时段形成的历史逻辑,现在只有某种稳定的构造和大体历史框架,历史的细节早已远去。关于金戈铁马的战场,关于缠绵悱恻的爱情,关于纵横交错的人事。不可重现的历史细节,已无真实可言。

以史为鉴,把历史当一面镜子。不同的立场,镜子里照出来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前一段时间,买了一套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历史,主要就是看一看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观念和立场,以及不同的讲述方式,如何来解释新的出土文物、史料。穿越史料,必定是内心的一种旅行,这种旅行,并不关乎眼前的风景。

一串串紫色的益母草花,在风中微微颤动着,流过的风也带着紫色的光影。我们在放马滩不过一个小时的停留,又匆匆赶往仙人崖。

拜谒麦积山石窟

如果只关注风景,很多的旅行都会让人失望。更多的旅行是关于心的放逐,思的放逐。我们没有必要通过文字的修饰,美化一个景区。我怕看到女人的散文里,过多美丽的风景描写。我比较随性,能够在不同的景致里自得其乐,那怕像放马滩一样平常至极的草坪。更多的时候我可以面对孤独与无聊。甚至有意避开热闹的景区,著名景区基本上是著名的热闹。

很少人能察觉,当代景观乃至文化正在发生渐变。传统的景观与心灵相互投射的旅行,开始渐行渐远。徐霞客人尽在江湖山水中,能真正在天地中忘我,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只不过是一方小小的水潭,意趣盎然。传统景点,依旧是传统的江山,只不过已无旧时的情怀。除了一批批闻名而至的旅客,一批批的失望而归。当情怀无从落脚质朴的土地,新的旅游景点只能指向新、奇,方向不挖掘,外在带来的刺激,远不能安抚内心的吁求。旅游公司公共而富有效率的线路服务,千篇一律,只能表明一点我到过了那里。麦积山的考查我都不好意思说是考查,只是按规范的线路匆匆走了一趟。热闹总是容不得你静思默想,很多的场景与倩影只有回过头来,细细地再品。

麦积山石窟,属于信仰的,属于佛教的,也属于艺术的,更属于灵魂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很难走进更为内在的麦积山,它属于奇特,属于热闹,更属于景观。我还是随着团队,随着热闹,随着规定的导游路线,走了一趟麦积山。它的奇观会让游客惊叹,而我想将麦积山带回某一时刻再细细品味。

很多的深味,会在失眠的夜里,一一生发。当夜,微微的酒意醒在天水中元节的后半夜,清明的月亮,我看见了佛陀的微笑!

步行在山底的路面,一转弯,只见有人沿着左边方向的台阶而上,停留在栏干上留影。顺着方向,猛一抬头面前突然呈现那拔地而起的山石,那种高度足可以让你震惊,让你仰望。层层叠叠,暗朱色的云梯引向一排排的石窟。麦积石窟在那一瞬间足够让你震憾!在垂直的悬崖上,在半空的高度上,如何一个石窟一个石窟的开凿。信仰的力量,创作奇迹。与此并列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中国四大石窟。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如此兴盛。除了石窟有更多各种规模的寺庙。

安放佛,并安放好的因果。所以到现在我都认为,一个人心中有佛,必定善良。石窟崖雕,佛面如幻,巨大的佛面或若小的佛面都在庄严蕴含着超脱、安宁。

一见倾心,并是佛的微笑。不同众生,对同一微笑,会有万千的感悟。但无论什么样的感悟,佛的微笑,可以见到神的人性。比蒙娜丽莎世俗而神秘的微笑更见一种通透,蒙娜丽莎是西方人的微笑,佛的微笑是东方最美的微笑。庄严与微笑,那种力量才不显轻薄。尘世间才知道佛陀眼中的温柔。微笑,是在十方三世,佛陀彻见无遗的了然。才能有机缘,见证、体悟佛陀的殊胜。

烟雨湿润,一半崖壁,一半悬空,悬空的天光柔柔地投射到麦积山第123窟童女微笑的脸上,轮廓特别清晰,表情特别生动,又是一个神性带人性的微笑。给微笑平添了几分的温度。仰望石窟上方的壁画,满壁飞天女,衣带翻飞,如翅如翼,脸和手脚微微凸起,浮雕的效果与仰望的效果,飞天更为动。

大千世界,一念清净,一笑释然。

著于人空,堕于空见。尊贵、通彻、超逸、淡静无一不是高贵的人性,因为高贵的人性通往神性,人才能有神性深刻的关照。佛的彼岸,超度了人间所有的苦难,但众生不可能一一尝尽悲凉。而苦难者的体验,只有通过省悟才会有积淀的力量。对于一位读书人,以读破万卷书,学问过五车,如果没有灵魂的自省,读书与学问还是停留在名利圈子里,内心的关照还是空洞苍白的。此时,佛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关照自省的力量,跋山涉水而来,在静夜中重新梳理内心需求,关照自我的存在。

到天水是一种机缘,从放马滩地下文物的追踪,到半空中的麦积山石窟考查,都是一种机缘。甚至天水政协副主席王振宇先生,最后推荐我到伏羲庙走走,也是一种机缘。使我在团队的活动之外,单独拜谒伏羲庙。去时他们正准备今年8月29日的秋祭伏羲典礼。机缘是一种关联现实生活的契机,这种关联连通内心的关照。当然你也可以不必视为机缘,这仅仅是三天的旅程!

长途刚刚结束,又收到区宣传部关于文化人才四川线或甘肃青海线的考查,下一次长途又有了朦胧的诗和远方的期待。

新闻推荐

天水市一中校友为母校 赠送《陇南书院》一书

本报讯【记者杨晓斌马楠】11月17日,由天水市一中部分校友编印的《陇南书院——与历史同行》一书在天水市一中图书馆举行...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