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爷祖孙三代的“校园午餐”

绵阳日报 2018-11-16 07:48 大字

□本报记者邓娟

“香喷喷的‘免费午餐’吃在孩子嘴里,暖在我们老百姓心里啊……”近日,65岁的赵全明对记者说,改革开放40年,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的孩子享福哦,免费上学不说还享受‘免费午餐’,真是太幸福了!”说起自己、儿子和孙子学校午餐的变化,从蒸饭使用柴票到自己蒸再到不花钱又营养的免费午餐的变迁,赵大爷感慨万千。

赵大爷是盐亭麻秧街道天水村人,两个孙子最喜欢听他讲故事。从昔日自己和儿子的“读书午餐”,到孙子的“免费午餐”……每每讲到此,赵全明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诫孙子,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赵家全家三代9口人的口粮,全都锁在一口大木柜子里,赵家五个儿女中排行老大的赵全明最先上学。每天天未亮,赵全明都会早早站在大人的屋外,等着给他发当日中午在学校吃的“口粮”。“运气好”时,他会得到一把玉米粉或一根红薯,有时什么都没有。“那时,光有粮食还不行,在学校蒸饭还得给柴票。每天上学,我就跟着同学捡柴换柴票。”赵全明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赵全明儿子赵绍波在天水村村小上学,每天在家吃饭。后来上初中,因离家远,赵绍波不得不住校,每周五才能回家。

一日三餐怎么办?这让与妻子在省外打工的赵全明很不放心。为此,他特意打电话向学校打听学生在校用餐的情况,当得知学校有专人负责蒸饭、饮食安全有专人负责时,他才放心。

就这样,赵绍波开始了三年的住校生活。每周末下午,赵绍波就会带上一周的口粮——几斤米、一瓶子泡菜或者辣酱到学校。一日三餐,自己淘米装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饭盒放进饭甑子里。中途,家里的老人会做点菜送到学校。“甑子以班级划分,各班有专人负责把甑子抬到锅炉上……”赵全明说,因为儿子赵绍波身体长得结实,老师就安排他每天抬甑子。别看这是个体力活,但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把握不好平衡把饭盒的水倒了什么的,就会有人的饭蒸不熟,没饭吃。

转眼间3年过去了,赵绍波初中毕业后开始追逐改革开改的大潮,学习技术做生意挣钱,结婚生子,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赵全明和妻子也回家专门带孙子。

乘着时代的春风,赵家人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红火,赵家孙子所就读的学校不仅校舍漂亮结实,还有专门的食堂,菜谱是营养搭配,健康美味还免费。

赵全明至今还清楚记得2015年11月2日这天。正在地里干活的他,突然得知从今以后,孙子在学校吃中午饭都不用给钱,全部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他以为是谣言,放下锄头就往大孙子的学校跑。当他看到食堂门口张贴的有关“免费午餐”的告示,在食堂亲眼看到孩子们有说有笑地吃着饭菜时,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事后赵全明得知,这顿“免费午餐”每天标准为6元,惠及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孩子。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一年可以节约1000多元钱的午餐费,他家两个孙子一年就是2000多元,“这得花党和政府多少钱啊”,赵全明感激地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午餐’计划,让娃娃们吃得健康营养不说,更是让无数家庭安心放心。”

新闻推荐

天水市周易学会 召开年会

11月11日,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智慧文明、科学研究易学,天水市周易学会在市博物馆明道堂召开了天水市周易学会六...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