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中的木里

攀枝花日报 2018-10-24 06:48 大字
□周红

深秋时节,木里还鲜有入冬的迹象,每天艳阳高照,只是早晚时分颇有几分凉意。

10月16日,刚到木里第四天,因工作上的关系,我第一次走出县城,融入木里的山山水水,浏览了一番深秋中的木里一隅。

从县城出发,车辆沿着盘山公路逶迤爬升。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窗外的景致也丰富起来,大片大片的松林铺满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虽然是深秋,但依然满目苍翠欲滴,偶而会有几株树叶或黄或红的树木点缀其中,让群山的色调更加迷人。我惊奇地发现,路边的许多松树上都挂着长长的、淡绿色的“胡须”,“胡须”在轻风中飘荡,静谧而又灵动。本地的驾驶员告诉我,“胡须”的真名叫莫罗梭(音同),是松树自生的植物,可以入药。并且只有在空气洁净度非常高、毫无污染的情况下,松树才会自生出莫罗梭。

车辆爬到了山顶,路边有一处观景台,众人下车小憩,我也赶紧去拍了几张照片。山顶凉风习习,崇山峻岭中,一座雪山出现在相机焦距的尽头,那就是终年积雪,最高峰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雪山,它被誉为“蜀山之王”。当日晴空万里,平时难得一见的雪山真容,让我们尽收眼底。高耸入云的雪峰巍峨雄壮,神秘莫测,静静地注视着它,似乎有一种魔力正在吸引着我,好想靠近些,再近些,怎奈相隔甚远,身不能随心而动,只能远瞻,而不能近观,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地走近你……

念念不忘地上了车,我们在山顶继续前行,驶向木里第二大寺院——康坞大寺。快到寺院时,路两旁挂满了蓝、白、红、绿、黄相间的五彩经幡,把深秋的寺院染出了色彩。

拾级而上走进寺院,一排转经筒延伸至远处。藏传佛教认为,把经书置于经筒内,用手轻轻摇转,每转一次相当于诵经一遍,反复诵念表示对佛的虔诚。我也一路走过,轻抚经筒,心无旁骛,祈福国泰民安、家人健康。

康坞大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系西藏安多来木里传教的一名喇嘛修建,后经历代增建和扩建,形成现在占地百余亩的建筑群。寺院依山而建,从山谷中涌出的小溪顺势而下,涓涓细流绕着寺院淡淡远去,就像那永不停止转动的经筒一样,念诵着这里数百年的沧桑。寺院金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庄重肃穆,经堂内壁画色泽细腻,人物栩栩如生,线条优美飘逸,各尊佛像惟妙惟肖,让人心生敬仰。

出了康坞大寺,再行数公里,地势开始慢慢变缓,没有了峻峭的山峰,没有了连绵的松林,绿色也渐渐消退,一片草场一望无垠,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是海拔3500米的康坞牧场。正值深秋,牧场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黄色地毯。我们走走停停,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小山丘,站在高处,我看到了一幅无法形容其美丽的山水画卷。

开始看到的草场中间,一汪碧水静卧其中,这就是木里面积最大的高原积水湖泊——长海子。当地人介绍,长海子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平均水深约8米,湖水面积超过5000亩,因形似一片长长的树叶,故名为长海子。

长海子四面环山,但山势极其平缓,周边就是康坞牧场。在海子中间,有许多形状各异的草甸,或单独成形,或几块连成一片,星星点点,斑斑驳驳。这时,恰逢微风荡起层层涟漪,草甸似乎也随风漂移,形状变幻不定,让人浮想联翩。不知是天更蓝,映蓝了水,还是水更蓝,映蓝了天,天水一色,分外纯净。湖边,三五成群的牦牛正在牧场觅食,有的还在浅水里来回踱步,好不悠闲自在。看到有人接近,牦牛们有的抬起了头,一双萌萌的大眼目不转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些“天外来客”。湖岸,几户牧民的木制房屋错落有致,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弯弯曲曲飘向山丘,一股久违的柴火味,飘进我的五脏六腑,瞬间充满我的身体及灵魂。

关于长海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云南土司木天王统治木里期间重视教育、开垦土地,使得这里的人民过上了较好的生活。玉皇大帝为此特赏赐给木天王一块玉石宝镜,木天王兴奋不已,爱不释手,携宝镜乘风驾云而返。赤脚大仙和巨灵神等天将心生嫉妒,追出南天门前来抢夺,争抢中不小心将宝镜碰在巨灵神的大斧上,宝镜瞬间破碎散落,化为木里藏区大小不等的万千湖泊,长海子就是这宝镜碎片中的一块。

据当地人介绍,长海子四季有四景,景景不同。目前,我只见识了深秋中的长海子,牧场的黄和天水的蓝,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秋色图景。

松林、雪山、寺院、长海子,一步一景。身在深秋,灵在其间。

新闻推荐

天水市美术作品展开展

本报讯【记者雷佳】10月23日,由天水市文联、天水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天水市美术作品展”在天水市文化馆展厅开展。在为...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