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第一街”有了自行车专道

天水日报 2018-05-10 10:10 大字

□本报记者余碧波

【高兴】

“秦州第一街”有了自行车专道

近两日,不少市民在秦州区民主路、建设路发现,施工人员正在南北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描画自行车标识,原来被机动车、电动车、花坛等侵占的非机动车道上画上了黄色的禁停标志,崭新的自行车图案告诉人们:“秦州第一街”有了自行车专用车道。

5月8日,记者在民主路和建设路非机动车道上看到,北面的自行车专用道已经用黄线画好,南面的已画到民主路尚义巷附近。

“我们正在画的这个车道宽2.5—2.6米,以后就是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了。”在尚义巷口,一名正在画自行车专用车道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家离上班的地方近,开车太堵、坐公交车太挤,有了自行车专用车道就可以骑自行车了,一下方便多了。”家住秦州区进步巷的市民周洁高兴地说。

秦州区综合执法局执法股的谢股长告诉记者,为缓解民主路、建设路交通拥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抢道现状,秦州区城建、综合执法等部门按照“标本兼治、治建结合、分级负责、网格管理、注重长效、严格考核、强化监管”的原则及“生态、精致、美观”的城市定位,在原有的非机动车道上开辟出了一条自行车专用车道,把原来非机动车道上的花坛、隔离石墩、宣传栏、公共自行车系统等进行了搬离或拆除。

“今后,自行车和行人、机动车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谢股长说。

【回忆】

自行车道曾是道路的“标配”

今年58岁、家住秦州区岷山路的王明先生骑了多年自行车,对民主路、建设路自行车专用道的演变史很清楚。

王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天水市自行车的鼎盛期,当时私家车还不多,自行车是老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民主路和建设路也有用隔离栏隔离出的自行车专用道。

“那时候,平均每家都有一两辆自行车,骑自行车出门很方便。”王明说。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目击】

消失的自行车道

“我记得15年前,民主路和建设路经过改造后就没有了自行车道。”王明说。

2003年,“秦州第一街”——民主路、建设路进行改造时,面对私家车拥有量骤增、骑自行车的行人锐减的现状,有关部门将自行车专用道和人行道合在一起,自行车专用道在民主路、建设路一度“消失”。

没有了自行车道,骑自行车的市民要么挤在机动车道上和机动车抢道,要么在人行道上和行人争道。

“民主路和建设路是天水市的主街道,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很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没有了自行车道,真是不好骑车。”王明说,前几天中午下班时,他把自行车骑在机动车道上,后面的司机嫌他骑得太慢,一个劲地朝他摁喇叭,开过他身边时,还骂了很难听的话。

“我当时很生气,但没有自行车道,你让我骑哪去?”王明无奈地说。

随着私家车的盛行,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天水市民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开始下降。

“我发现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骑自行车了,有的改坐公交车,有的开起了私家车。”王明说。

【回归】

骑行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民主路、建设路自行车道逐渐消失的这15年时间里,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

“满大街都是汽车,上哪都得堵车。近两年来,随着天水市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出现,市民对重建自行车专用道的呼声日渐强烈。现在重新有了自行车专用道,出门就方便多了。”王明高兴地说。

从自行车道盛行、消失到重归的演变,可以看出道路交通规划总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在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亟待保护成为全球城市病的当下,让自行车更好地回归城市,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也认为,一个友善对待自行车的城市,才是最具现代性和人文价值的城市。

新闻推荐

义务帮工 不慎受伤 谁来担责

◎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法官提醒,在帮别人时,如果自己没把握不要逞能,以免带来不良后果给他人造成困扰。西部商报讯记者陈振峰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家有事...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