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心真心和耐心 确保脱贫不漏一人 ——记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必露

天水日报 2018-03-07 18:14 大字

□本报记者陈少娟

“几乎每天会去村上,坐公交车到山下,有时候是步行上山,有时候会遇见骑摩托车的村民捎上山。步行到村上需要1个半小时。”2月初,市委农工部干部、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必露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走进刘家沟村公共服务用房的院子。

听见动静,住在公共服务用房的赵来保迎了出来。今年70岁的赵来保自己家里住房条件差,老两口没有人照顾,村上便将他们安置在村公共服务用房。

“起床把被子要叠了,屋里要收拾整齐。”杨必露说。

“好的好的。”赵来保连声说。

记者看到,不大的房子里按照功能分有客厅、卧室、厨房,火炉、灶具等一应俱全。

“我们村的这几户老人,住房条件特别差,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市委农工部决定投资建成110平方米的房子,分成四间,安置了3家老人,一间学校;学生五个人,分了三个年级,四年级就不在村上上学了。”杨必露说。

杨必露自2016年8月驻村工作以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持村民利益无小事,从细微处入手,主动融入驻村工作,精准对接,真帮实干,促进了该村***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工作中,杨必露用“三心”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热心。老百姓的事无小事,他把这些小事时刻记在心里,带着感情去做,赢得了老百姓的好感;其次是真心。他真心对待每个村民,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的真诚和朴素。第三是耐心。他时刻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谨慎地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要扶贫还要扶志,为了改变观念,我不厌其烦地到每家每户讲政策,宣传新思想,让他们明白脱贫致富是全方位的,还需要自己动手。组织村民到其他村参观好的项目和学习先进的经验,接受新鲜的东西,村民们很有触动,变得勤快了。”杨必露说。

杨必露了解到刘家沟村有种植果品的传统,他协调购买了1000多株优质核桃苗,依托项目规模建园420亩,使全村果园面积超过了700亩,户均6亩多,人均1.6亩,培育了致富产业。果园建起了,但栽培与管护技术缺乏成了当务之急,他先后邀请农业、果树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讲授果园标准化管理以及新建园保成活措施。同时通过协调,先后为村民捐赠了各种农业书籍和光盘,让农民在熟悉政策、掌握技术、了解信息中增收致富。

多年来刘家沟村实施项目相对较少,投资明显不足,村庄建设严重滞后。为了彻底解决基础设施“卡脖子”问题,杨必露积极争项目、要资金,在先后争取和实施各类项目资金10个近3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17年共投入55万元实施了村内巷道硬化、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美化绿化等项目,切实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刘家沟发展基础。

调优结构培育致富产业的同时,杨必露抓党建不放松。他带领工作队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邀请农工部相关领导从农村党员队伍现状、“两学一做”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和脱贫攻坚四个方面,为基层党员上党课,引导村“两委”、党员和致富能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政策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和“群众贴心人”,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标兵、作模范,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带好头、服好务。

要致富,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在刘家沟村,选一个致富带头人是大难题,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8%,“光棍汉”近50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局面,杨必露十分注重对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把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摸准需求、开展帮扶的关键,把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破题之策。

就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杨必露告诉记者:“刘家沟有5个自然村,每个村距离较远,争取把几个村的道路衔接起来;村民有养蜂的习惯,我打算成立养蜂协会,推广养蜂业致富;通过协商,实施异地搬迁,将村子搬到更方便的地方;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杨必露(中)组织村干部商讨举办文化体育活动节的相关事宜。

新闻推荐

赵卫东在有关会议上要求 全面做好今年交通运输工作

本报讯【记者童强】3月5日,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天水宾馆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7年交通运输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交通运...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