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灯匠”李勇

天水日报 2018-01-30 10:11 大字

李勇指导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侄子为脸谱灯笼上色。

李勇在裱糊一台风车灯笼。

□本报记者孙镇

为灯笼上色,李勇一画就是一天。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天水人,小时候过年都有这样的记忆:正月十五晚上吃过元宵,手提纸灯笼,和大人们走过秦州区民主东路,来到人民公园,看一路花灯。直到灯笼里的蜡烛燃尽,才肯回家。

生于1979年的李勇,对儿时的这些记忆犹为深刻。在每年元宵节,他和小伙伴们不是每人都有纸灯笼,有的孩子会在玻璃罐头瓶里放一支红蜡烛,瓶口缠上绳子绑在细竹棍上,也算转了花灯,过了元宵节。

从那时起,李勇就萌生了长大自己制作灯笼的念头。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他,找来竹条做灯笼骨架,再糊上白纸,画上图案,虽不精致,但也有了灯笼的模样。

为了让自己做的灯笼更好看,更像中国传统花灯,李勇通过查阅资料和书籍,了解中国宫灯、花灯的制作技法,并到四川自贡拜民间制灯艺人为师,学习手工灯笼制作技艺。

李勇说,他刚开始自己摸索着做的灯笼,不知为何容易散架。后来才知道,灯笼骨架的选材和制作最为讲究:要将竹子放在锅里蒸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晾处晾干,但不能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一窍通则百窍通。李勇把灯笼骨架制作的这一窍点通后,其它制作流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如今,李勇和妻子、侄子一起制作灯笼,品种花色也越来越多。李勇希望有更多的天水的年轻人能学习传统灯笼制作技艺,把这门手艺不要丢。

李勇制作的大型鱼灯笼。

新闻推荐

冬日里的太阳

文/向剑华冬日里的太阳,偶尔出现。清晨,大雾迷漫,景物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到了上午九、十点钟或更晚,太阳从东边露出了一点点笑脸。大雾渐渐变薄,像一层层轻纱,慢慢飘飞而去。刹那间,朝阳喷薄...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