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石窟——-再谒麦积山
张丽坤 90后写作人,从事写作十余年,曾发表作品数十篇,刊登于《山雨》《金色的石头》《北方诗歌》等刊物,作品有《陇原行》等。□张丽坤
这次趁着婚假,又访天水。至天水,必至麦积。至麦积,必谒石窟。论及麦积时景,天晴固然玉宇澄明,然烟雨则更有意趣。适逢秋雨连绵数日,今日再见,便是麦积烟雨的盛景。
进入景区,步行少许,麦积山石窟就呈现于一片翠色和烟云之中。转弯上山,虽不是周末,登临石窟的人依然络绎不绝,焉知他们不是和我一样,专程来看着烟雨麦积的?
两年前的五一,曾来此地,怀着敬仰和学习的态度。那时候硕士还未毕业,囊中多少有点羞涩。为了在不请导游的情况下,能多看懂些,提前和师妹下载了记录片,学习了几日才来。初谒之行,未能有幸见到纪录片中提到的神态欢喜的小和尚,但古人之苦心孤诣,匠心独运却令人铭心。下七佛阁中,佛像烟熏火燎,原来是逃难人们在石窟中居住时生火留下的痕迹,更叫人感慨佛家的大度。
此行,心态与两年前有别,崇敬之心却不变。我与爱人在山下的小摊垫垫肚子,将手里的东西整理归置于背包中,解放双手。扶着栏杆,开始拾级而上。沿途的小洞窟,基本都是木门铁网隔着,游客们附眼于细小的空洞,由于窟内光线差,需要手遮凉棚,才能睽得洞中彩塑的真面目,有时甚至只能看见裙角和莲座。再到露天大佛脚下,诚心瞻礼赞叹。立体而且飘动的衣袂,慈悲而且悯恤的目光,跨越千年,依然看着这上下之人,来去悠悠。山顶上的雨水,时不时从悬崖边滴落到游人的头顶,让人一激灵,我说,这大概就是醍醐灌顶啦!游人往来秩序井然,无论行路还是参观,皆不争不抢,似是被这庄严法相所感。
此行再观诸位护法力士,怒目圆睁,威震四方,特别是牛儿堂的踏牛天王,足踏代表灾难的红色牛犊,使其无法起身,不敢嘶鸣,保一方万世之平安。我要赞的,是古人所塑的力士像,对其肌肉和骨骼的塑造,线条流畅准确,起伏分外逼真和到位,有力、喷张,对面目的塑造又取夸张之态,是写实与写意的巧妙结合。
麦积山景区,还有天水市植物园,若论时节特色,那就是沿途遍地跌落的核桃,树上成熟的李子和毛桃。我们一路捡,一路吃,一路逛,尤其是核桃,真真是丰美。八月炸和橡子在山坡上撒落的也甚多,只是不是自小就吃过的东西,不敢乱吃。起初捡拾这些果实,还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发现,沿途尽是游人们砸核桃的现场,便觉得十分坦然了,因为景区的核桃树实在太多了。林中鸟雀众多,歌声此起彼伏。忽闻水声喧豗,原来是一条水量丰沛的溪流,从山涧中激荡而来,欢歌而去。如若溯流而上,必定更多风景,但因凡尘所拘,不得尽兴上行。
麦积山大景区里,还有仙人崖一景。崖上的古迹已然斑驳凋零,因为下雨、路远及夕阳向晚的缘故,这里的游人甚是稀少。在山腰摆摊的老阿姨,见有零星的人上来,便柔声招呼一句,说着说着,嘴角多了一缕羞赧的笑意。穿着旧僧衣的老僧,坐在大殿门口望着苍翠的远山神游。寂静的禅院里,似乎能听到香灰跌入香炉的声响。虽然满眼都是绿色,可是各个寺院道观里,仍然摆放着出家人精心打理的花草植卉,可见他们爱这一天一地的广阔山水,也爱这盆钵中典藏的生活。山崖下,有出家人收集的柴火,在阴雨连绵中保持着干燥,仍能飘起一缕青烟。下山时,并无钟声之款坎镗嗒,却有做晚课的木鱼声连绵于耳。故心内赞叹,修行原不是做给千万人看的,而是入了自己一人内心去的。
再访,就有再访的好处。好地方,值得看一百次,值得为之歌颂一百回。四时轮转虽年年相同,景色却日日而异,每每品咂,必有余韵。不论是霜雪满山,还是春阳解冻,那古佛,在悬崖上历经沧桑更迭,佛心不变。
新闻推荐
本报天水讯(记者白德斌)前不久,天水市政府与中环国投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水市签订“农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处理环保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中环国投将在天水投资建设国内一流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