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诗意天水·文心绘事 ——第二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读者》插图艺术展侧记

天水日报 2017-10-20 11:17 大字

□全媒体记者吴丽娜

寒露过后,古城天水秋意正浓。美术馆内,一幅幅带有时代体温的精美插图和封面作品静静伫立,不仅装点着秋色,也将几许情丝融入了天水的文化血脉。

10月10日,文心·绘事——《读者》插图艺术展在天水美术馆(万寿宫)开幕。这是继1990年、2003年、2011年三届插图展后,《读者》杂志第四次举办插图展。这一次,将首展城市选在了正在举办第二届“李杜诗歌节”的天水,一场诗与画的相聚终于达成。诗意浸润下的天水,因为“老朋友”《读者》带来的400多幅精美插图和封面,变得既有诗情,又富画意。

“我们的记忆中不仅有如诗的文字,还有描摹诗意、勾勒时代风貌、刻画人性的精美插图。”作为策展人之一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马永强对于插图展给出了自己的诠释。他说,《读者》杂志的插图艺术,以对人生社会的审美关照和艺术化阐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现实品性,是诗文与绘画艺术对生活阐释的约定,是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对话和默契。

在万寿宫的碧瓦朱檐下,人们驻足于一幅幅熟悉的影像前,某些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成长记忆被重新唤起。

退休干部王世忠指着一幅印着人像的大红色封面,对身边的人介绍道:“这张就是《读者》杂志创刊的第一期封面,至今我还珍藏着。”王世忠说,他是自创刊起就追随《读者》的“老粉丝”,这次展出的很多作品他一眼就认得出。在他看来,《读者》最有特色的就是封面设计,尤其是与其他花花绿绿的刊物放在一起,《读者》的封面设计总是那么清新、简约,又不乏视觉冲击。

如诗歌一样,《读者》对人生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李玉兰观看展览后动情地说:“当时,《读者》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人文世界之窗,我常常会推荐其中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正是通过《读者》认识了许多知名作家,了解了他们的写作风格,还逐渐在阅读方面养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

“记忆里,《读者》为我的青少年时期构建了一个丰富又温暖的世界。”对于80后的常乐来说,《读者》无疑是一个在青春岁月里陪伴她成长的“好朋友”。观看此次展览让她不禁感慨:“那时没有移动网络,没有kindle(电子阅读器),却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虽然时代在变,现在好像不那么流行了,但我仍能藉由这样一本杂志,看到过去,找回阅读时内心的平静与充盈。”

正如马永强和副市长张建杰在致辞中所表达的那样,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插图艺术展,而是以插图艺术为载体对《读者》文化精神的集中呈现和对“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品牌价值的支持,也是对天水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有力推进。

两千多年前,古人吟咏的《诗经·秦风》传唱至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所埋下诗意的种子仍在蔓延;十几二十年前,手捧一本《读者》,几乎成了当时人们阅读的标配……细细想来,弥漫在天水这座古城里的书香和诗意其实从未消散。

“生活在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里,缺的,恰是一份诗情画意,需要的,则是那一点点的文艺情怀。”专程前来看展的青年画家黄莺说,时下,天水正在兴起的诗歌节、读书会、书画展等文艺活动,不仅给了人们一个拥抱阅读、回归文学与艺术、重塑审美追求的机会,还在悄然重塑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乐享晚年好生活

□本报记者余碧波“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10月19日上午7时许,在秦州区藉河风情线上,王英老人又和她的伙伴们打起了太极拳。“孙子上小学了,家里再没别的事情,...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