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麦粒的大使命

天水日报 2017-10-16 16:26 大字

世界粮食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上决定的。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2017年10月16日是第37个世界粮食日,同时也是第27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2017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主题是:“爱粮节粮保安全,优粮优价促增收”。

□本报记者何慧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提升,吃饱饭早已不再是问题。然而,据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15年至2016年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从8000万猛增至1.08亿,而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上升中……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天水市粮食种植情况如何,粮食产量能否自给自足,储备粮主要来自哪里,能供市民食用多久,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粮田改种经济作物,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市粮食局、市农业局等单位和个人。

3

本地小麦是否该改良品种?

既然本地小麦因为产量低、商品性差而没有流通市场,那么是否应该改良品种来提高竞争优势?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水市农业局。

“小麦的产量除了地理因素、种植技术外,与品种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天水市范围内所种植的小麦产量相对不高,商品粮面积不大。”天水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田溪说。

据田溪介绍,要引进或改良小麦品种,首先需考虑当地地理环境,特别是小麦生长环境,不能只用产量来衡量小麦品种是否优良。

“小麦品种改良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如冻、旱、病、虫等频繁的自然灾害都要考虑,特别是小麦条锈病,是限制天水市小麦品种改良的第一因素。”田溪说,由于天水市境内多高山区,夏季气温凉爽,锈病容易越夏存活繁殖。而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天水市是小麦条锈病越夏易变区,一旦天水市小麦条锈病爆发,通过传染可能会影响到全国其他地方。所以天水市种植的小麦品种首要原则是抗锈,其次才是品质和产量。

田溪介绍,目前全市范围内种植的小麦以兰天系、天选系、中梁系品种为主,主要特性就是抗寒、抗旱、抗锈、稳产高产。综合各方面因素而言,天水市种植的大多数小麦品种是适合的。

针对目前天水市小麦种植占比较低,且产量不高的情况,田溪说:“天水市小麦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小麦种植大多采取‘一家一户\’的分散方式,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低,集约化程度低。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频繁发生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与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相比,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差,所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田溪说,另一个原因则是天水市耕地山多川少,小麦机械化水平较低。在很多小麦主产区,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而天水市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所以天水市粮食生产在规模化、机械化方面受限较大。

近半个月来,家住秦州区齐寿镇的孙大爷一直在跟儿子闹别扭,前些天的几场雨过后,当他看到别人地里的麦苗已经长出了嫩芽,心里更是来气。

“咱到底还是农民人,当个农民不种地还能干啥。”孙大爷生气的说。

今年已经65岁的孙大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他的话讲,几十年来耕地时走的路都能走到北京天安门了。以前他不仅给自家种麦子,而且还给村里好多户人家耕种,可近几年就连他家的地也已经撂荒了。

“村里稍微有力气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弱病残,这几年没人种地,农路也没人修,架子车都过不去,只得将两亩山地撂荒。可今年夏天镇政府派来了几辆大铲车,将通往山地的农路修好了,我就一心想着把那两亩地再种上麦子,可儿子死活不愿种。”孙大爷说,以前自己用牲口种地也不用求人,可前年牲口死了,他催了好几遍在城里打工的儿子,让回家一趟用旋耕机种地,可儿子还是没回来。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根本体会不到挨饿的滋味,挣钱再多都是闲的,家里不存点粮食心里到底不踏实。”孙大爷说。

事实上,大概在十年前,很多乡镇外出务工的农民每年都有两次返乡潮,一次是春节,一次则是夏收,还有些外出农民秋季播种时节也会回家种地,可现在专门回家夏收和秋播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

“之所以我不回去种地,到底是划不来,一年下来不仅要投进去种子、农药、化肥,而且还得拔草锄地,好的一年两亩地还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不好的一年就白辛苦了。”孙大爷的儿子孙爱国在秦州区一建筑工地干活,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虽然活比较辛苦,但好的一个月也能挣上万元。

孙爱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外务工按照一天200元算,一个月也能挣5000—6000元。可如果回家种地的话,光是割麦子、打麦子、晒麦子,起码就要耽误20天。两亩地最多收2000斤小麦,按照一斤1.2元算,不算成本的话两亩地也收益不到2500元,但耽误的20天他要少挣4000元。

“我们自家小麦磨的面粉还有时黑有时白,而买来的面粉不仅白,而且蒸的馒头也更好。现在是商品经济,只要有钱,粮食想买多少有多少,甚至人家还会送货上门,可我爹就是想不通这个道理。”孙爱国说。

两辈人的代沟“粮”与“钱”孰重孰轻?

4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采访中孙大爷说,以前家家户户都种地,现在有的地被征收盖了楼房,有的地种了蔬菜水果,还有很多山地被撂荒。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了,那大家吃什么?

带着孙大爷的疑问,记者前往天水市粮食局进行了采访。

“天水地区自产粮不够,粮食的缺口比较大,主要是通过从外省调粮来补充粮食的供给缺口。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耕地结构的调整,政府也提倡多种经济作物,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小,粮食的产量也减少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务工人员进城,一方面农村地区粮食减产,另一方面城市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天水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秀玲说。

据了解,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大市,也是全省第二大粮食主销区,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2万人,天水市总面积只占全省3%,但总人口占全省13.3%,也就是说,天水市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地理因素限制较大,而且长期以来干旱、暴洪、冰雹、冻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丰欠程度受天时影响起伏相当大。

另外,天水本地所产的粮食主要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还有大豆、谷子、糜子、高粱、胡麻等,小麦、玉米、杂粮作物产量结构比例约为3:4:3。虽然玉米所占的比例较高,但玉米一般不会用作口粮,基本上全部外销作了饲料。而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产量仅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米更是一粒不产。

“从近年种植情况来看,天水市小麦比重逐年下降,玉米比重逐年攀升,加之城镇居民对粮食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主食用粮缺口。”天水市粮食局购销科科长何忠斌说,天水市每年需从外地调进小麦10亿斤、大米1亿斤、食用植物油0.45亿斤,才能确保区域市场供需平衡。

“2017年从外地调入的小麦入库价是1.34元每斤,而当年新产的本地小麦是1.1元每斤。之所以本地小麦价格较低,是因为与陕西、河南、宁夏等地的优质小麦相比,本地小麦皮厚、颗粒较小且出面率低,整体来说商品性较差,没有流通市场。”张秀玲说。

天水是粮食主销区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

粮食自给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要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首先就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据介绍,目前天水市耕地面积有568.01万亩,其中川水地、山旱地比例为6:94,2017年全市落实粮食作物面积459.71万亩,其中小麦190.14万亩,玉米122.2万亩,马铃薯105.43万亩。

“近年来,因为本地粮食价格低、成本高等因素,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粮面积也在逐年减少。十三五期间农业部门给天水市划了耕地红线,全市种粮面积必须达到400万亩以上,而且产量必须在20亿斤以上,这也是我们天水的保粮底线。”何忠斌说。

据何忠斌介绍,本地所产小麦只能满足天水市市民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均为外地粮食供应,那么天水市储备粮来自哪些地方,储备的粮食可供全市市民食用多久?

“按照要求,粮食主产区存粮要够市民食用3个月,而粮食主销区存粮要够市民食用6个月。天水市每年需从外地调进小麦10亿斤、大米1亿斤、食用植物油0.45亿斤,小麦主要产自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据何忠斌介绍,正常的原粮储存期限是五年,粮食局每年都会对陈粮进行轮换。

就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张秀玲说,下一步要从提高生产能力、确保流通运行、开展节粮宣传等方面着手,建立适合天水市市情粮情实际的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安全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希望每位市民能自觉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采访的最后张秀玲说。

新闻推荐

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孙燕芸“去年工资涨了150元,今年又涨了100元,现在我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孩子她爸也有一份收入,全家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提起现在的生活,家住秦州区聚宝盆小区的何小林高兴地说,...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