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话养生
□本报记者潘琼
时至秋令,地气清肃,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养生是一年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时节。据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杨春介绍,“秋季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秋季进补滋阴润肺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秋令时节,天气转凉,人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会有所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肥胖者来说应需加注意,秋季不可乱补。
秋天气候干燥,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易干结。这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多食水果和多饮水。秋令气温多变,做到酌情增减衣物。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以及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杨院长建议,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对于养生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食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适当早起加强锻炼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杨院长提醒,冬天往往易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等疾病,秋天就要接受秋冻锻炼,能有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杨院长说,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有一定意义。
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杨院长提醒秋季保健养生应从几方面多加注意。
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受访专家:杨春,天水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天水市名中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新闻推荐
□夏雨日前,笔者听闻西北地区首个流浪犬绝育基地在天水市正式运营的消息后十分欣慰,为天水市相关部门这一做法拍手称快。近年来,随着养犬人数的增加,犬吠扰民、犬只伤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加之越来...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