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足尖上的艺术 甘谷麻鞋

甘肃工人报 2020-08-25 08:34 大字

麻鞋,一个延续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凝聚了劳动人民创造的工艺品,传承了老一辈人出色而精湛的制作工艺,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甘谷县,作为“华夏第一县”,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而甘谷麻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长期制作实践,工艺不断完善,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民国时达到极盛。甘谷麻鞋是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出生于甘谷古风台的人文始祖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便发明了麻鞋。自从伏羲发明了麻鞋,人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它就像一位忠厚诚恳的朋友,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管人情如何世故,都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悉心呵护着人类的双脚。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当年度陇时,留下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所谓“革皮之良,莫贵于麻”,道出了大麻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甘谷麻鞋是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材料,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麻鞋有两种,一种由麻编织而成,一种由棉线编成。制作麻鞋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等,用木楦头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鞋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传统甘谷麻鞋制成后,须在鞋底渗入厚厚一层稀牛粪以坚其质,风干后硬似牛皮,非常适宜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

麻鞋式样有单边绳的偏帮子与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形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还有经过染色的红、黄等多种颜色,集实用和观赏价值于一体。

其实,麻鞋的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寓意姜维随诸葛亮远征,母亲思儿当归;“单鞭救主”源自尉迟敬德以一支钢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还有“虎目圆睁”等等。端午时节,有定婚女子赠男子工艺麻鞋表示爱情的习俗。

以前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的衣着往往是朴素单调的,麻鞋也是当时大部分人春夏秋三季唯一的选择。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款式多样的各类鞋替代了麻鞋,麻鞋渐渐被人们“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创新传承才是出路。根据资料,麻鞋具有凉爽透气、防潮防滑,且有吸汗治疗脚气的作用,更具有按摩脚底穴位、疏经活络、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这些特点正顺应了人们返璞归真、追求健康的理念。

穿着麻鞋长大的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里都有浓浓的乡愁。行囊中的那双麻鞋,有慈母的叮咛,更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

新闻推荐

“慢火车”带来了大实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通讯员顿映杰陇西往返张家川的公益性“慢火车”缓缓驶出张家川车站,车上的16名乘客免费带货上...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