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古堡子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5-30 13:05 大字

□程世雄

在甘谷中岔,有座形似战舰的堡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乡亲们的娱乐集会之处,更是中岔人的精神依托之地,它记录了中岔村的历史与变迁,也见证了中岔人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快乐。

中岔堡子,始建于清末。为防土匪,村民们就在村庄高处,修筑起坚固的堡子,以最大程度保护乡亲们的安全。后来人们就在曾经救过命的堡子里修起了关帝庙,建起了戏台,建筑风格特别,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就这样这里成了乡亲们聚集和娱乐的地方,再后来村边的小学搬进了堡子里,关帝庙又变成了教室,才得以保留至今。

我在古堡里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温情的记忆。最难忘的是我的启蒙老师程庆邦老先生,拿时下的话说,他是位全能型的人才。学校成立初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就他一个老师负责。程老师不仅语文数学教得好,连音体美也是样样精通,毛笔字写得更是漂亮。

程老师秉承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品德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真是受教五年,受益终身。程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人生,我的思想。我暗暗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和他一样心地善良知恩感恩的人!这也是我甘愿为古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奉献余热的动力源泉所在。

古堡给予我太多的温情,留给我无数难忘的记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堡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伤痕累累。几年前堡台上已经坍塌,无法行走,曾因地震影响倒塌的几处冒墙,虽然被乡亲们及时维修了,但古堡大规模的修复还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于是我开始频繁地奔走于西安和中岔之间,在古堡里徘徊思考,和乡亲们交流谈心,并积极联系县内外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全力以赴打造中岔古堡,尽心尽力帮助乡亲脱贫致富。2015年的春天,我组织发起了甘谷中岔清代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奠基仪式暨首届中岔关帝文化书法展,筹得善款一百二十余万元,终于为古堡的修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父老乡亲们欢天喜地,村委会随即组织得力骨干,精打细算,投工投劳,用这点凝聚了成百上千亲朋好友爱心的善款,先后建起了山门、钟鼓楼、卷棚,用古法修复了古堡主墙。之后建起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将军碑林、古堡图书馆、书画艺术馆。目前村史馆、奇石馆正在筹建中,沉睡百年的古堡,像春风唤醒的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如今的中岔古堡,旧貌变新颜。一堡三院的格局,十分壮观。忠义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碑林文化园与古堡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农耕文化博物馆被甘肃省列为第八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将军书法碑林更是享誉陇上。古堡映衬下的省级美丽乡村如诗如画,青山绿水环绕中的农民合作社有声有色,昔日的古堡展露笑颜,深情地俯瞰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见证着新时代的美好变迁。

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脱贫新路径获得政府肯定和父老乡亲的拥护。有人曾问,你衣食无忧,又远在长安,何必这样不遗余力地为一个小山村如此付出,我淡淡一笑说:可能是乡愁使然吧。人不管走的多远,根永远都在老家!

新闻推荐

绿壳土鸡蛋想上“跟晚报 GO” 发朋友圈集赞 有机会当品鉴官

扫码进商城扫码进群最近一周,热带水果蓝莓、山竹、莲雾在“跟晚报GO”热销,因其港口直发的价格优势和新鲜直达的预售模式,让...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