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 在传统的洗礼与淬炼中升华
邓石如联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文征明《新秋》二首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临《兰亭序》临《里耶秦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人物简介
张升,又名太乐、小乐,1981年出生,甘肃甘谷六峰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天水市青年书协会员,甘谷县书协理事,甘谷书画院行草书创研室副主任。
2016年结业于甘肃省第十三期书法创作提高班,2017年先后进修于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首届简牍书法高级研修班和首届写经书法高级研修班,2018年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篆书创作班,2019年学习于张改琴基金会首届高研班。
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书协);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书协);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中书协);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中书协);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获一等奖;甘肃省首届、第二届简牍书法作品展;甘肃省首届写经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四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获三等奖;全国第三届硬笔书法作品展获优秀奖;全国简帛书书法邀请展等。
腼腆乖拘,整天乐呵呵的,这便是张升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儒雅大方的文人气质。再加上诙谐的语言,持重洁净的穿着,使他成为了一个颇有风度的文人书法家。
“我喜欢上书法得益于小时候父亲的熏陶。”与张升的交谈从美好的回忆开始:“新年将至,亲朋邻居都会十分高兴地让父亲书写春联,每次我都很得意能成为父亲的小书童,从裁纸、倒墨、压纸到晾晒收拾,我都乐此不疲,容不得旁人插手。在不知不觉中,父亲就为我准备了一本叶圣陶题写书名的颜体《中学生字帖》,时不时地也会为我布置一些小作业,慢慢地,从兴趣开始,从基本点画开始,我也就走上了学书之路。”
1997年,张升去了天水师范美术班学习,书法是必修之课。至今他都感到十分庆幸的一件事,就是当时在那里遇到了两位极好的老师。
一位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毕业的洪俊熹老师,在教学上他延续了国美的书法教学思想。从那时起,张升知道了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开始认识到怎么样的书写才能提高线质。
另一位是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的赵世峰老师,在书法的学习和教学中,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独到的见解,这使张升在书法学习的认识上提升了不少,并深深懂得了临摹的重要性,学书要向古人追。
“虽然诸多道理在当时我体悟的还不够深入,但着实给了我一个比较扎实的童子功,没走弯路。”他感慨地说。
毕业后,由于工作原因,张升对书法疏远了许多,慢慢地就变成了偶尔的行为,这样一晃便是十年。之后,还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又钻进了书法的圈子,重拾了爱好。
“这次我能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遇到了‘老乡加好友’的青年书法家张弘扬。”张升告诉记者:“他本是比我高三级的学长,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为人谦和、言谈机敏、天分极高又勤奋刻苦。我是受到了他的鼓励,内心一下子又燃起了一把火,不由自主地我便成了他工作室的常客,喝茶、谝传、学写字,天南地北、从古至今地聊,不分书体、不管大小的写。就是这种解不开的缘分,让我才感觉又慢慢地进入了状态,重新走上了路子。”
“‘取法乎上’是张弘扬老师经常对我说的,他告诉我要向经典学习,向名家学习,一定要与大师、与经典交流。”至交好友的忠告至今张升都铭记在心:“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帖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得住推敲,要取法高古绝不追时人风气。因为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实验科学不一样,科学的知识是积累的,是循序渐进的,从低到高一步步往上走的,而书法艺术的学习从第一步就应该直接与经典对话,只有这样,眼界才会打开,才会离‘江湖气’远一点。若一开始就是二三流的学习对象,那你就很难有进一步的超越。”
张升初学书法也是从“二王”手札入手的,而后学习了《圣教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转而学习了颜体行书、旭素大草等等。
“我的理解是学就要学的像,只有学一家像一家,才能在点画、结体、章法上靠近经典,还原经典,从中体悟更多的内涵。”张升认为:“书法是很公平的,你领会了多少字帖的精华,那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状态。当然,像也不是机械的模仿,得找到正确的笔法和书写造型原理,才能走得更远。”
他说:“还有一个就是得有量的积累,你一天写两个小时,这样断断续续下去,一年其实才写了一个月左右,除非你是天赋极高,否则是很难有所提高的。量变才能质变,你得对一个动作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所谓的肌肉记忆。只有这样,你的作品不似古人,也才会有古人的影子。”
就自己的书法创作体会,张升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眼界”。
“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问题,要善于培养,总结,才能提高。”他告诉记者:“我们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入门阶段多听老师的正确指导,在自立阶段多阅经典名作,不断地升华自身的审美趣味。林散之老人生前有言:格调低的书画作品不要看。为什么艺术院校都要开设《美学鉴赏》这一类的课程呢?就是因为低劣的作品看多了,潜移默化,必然降低自己的审美品位。”
张升说:“书法范本和欣赏眼界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碑帖资料需要高的眼界来发掘,高的眼界需要优秀的经典作品来滋养。没有传统的洗礼与淬炼,任何时候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都绝与书法无关。”
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很多人美其名曰‘我手写我心’,为自己的不学习传统找借口,这只能说他还没有准备好开始了解书法。我最先接触书法的时候,就对集王《圣教序》不感一点兴趣,感觉这种拓本黑乎乎的,结字又不平正,东倒西歪,可以用‘抵触’来形容。”
“那么,怎么样才能喜欢《圣教序》的呢?这就是眼界。”张升感慨地说:“仔细想想,经过历史的筛选淬炼,从古至今那么多书法大家都对它推崇备至,心慕手追,能不精彩吗?再加上听老师们讲的多了,见老师们写的多了,慢慢的就会接受,进而自己尝试去写,去钻研,逐渐的感受到了它的妙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来说,都有一个逐渐了解,逐渐接受的过程,当你感受到了它的美妙之后,就会让你着迷的。”
的确,“与古为徒”不是空话。王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书法亦然,学习书法要回归传统,要从书法的“源头”开始学起。
“路子要正,走得要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张升由衷地说:“深入经典,学习传统流传下来的经典的笔墨语言,来置换我们自己不成熟的书写,这是一个正规矩,明法度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学书意识,我们在选择某一个书家,某一种字体作为学习目标时,要有一种崇尚经典、尊重经典的心态,还要‘师古不泥’,因为经典的东西不代表他所有的方面都是最完美的。因为书写时间不同,镌刻工艺不同,承载材质不同,保存方法不同等,给我们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就有差异,要善于理性的对待经典。”
他强调:“当然也不能‘厚古薄今’,近现代,甚至当代的一些书法元素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形式的多样性,墨色的丰富性,不同材质的表现力等,要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方法对,事半功倍。”交谈中,张升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对字帖,不用修正、模糊、现代人书写的字帖。第二,选对工具,不要生宣写小楷,小笔写大字。第三,选对老师,现在流行一句要选‘明师’不选‘名师’,是很有道理的,明师能为你‘拨乱反正’,引领方向,在瓶颈期几句紧要的话,几笔示范的点画动作都可以为你知理明法。还有一些细化方法,比如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只要你能坚守以上三法,遵循‘规矩’,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含情调于纸上’。”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人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手勤’。”他说:“说白了就是多写,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没有废纸三千,怎能登堂入室。在掌握正确的技法以后,留给我们的就只有大量的去书写了,成竹在胸,不假思索,都是‘熟’的外在表现。”
他风趣地说:“所以,有些朋友刚写了没几天,就发到微信上让你看进步大不大,一天发一次,我就只能鼓励一下了。其实我就想问,这几天你一共写了几张纸?你达到堆纸如山,手臂酸痛了吗?心里想再多,理论再高超,你表现不出来,没有切身的体会,还怎样去说教别人?”
“还有就是要脚勤,多出去走走看看,看似和书法不搭边,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张升认为:“如今,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热词,在游玩中感受某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传承,浓郁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中感染者我们,让这种不经意的渗透,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一方合适的土壤,去滋润,去发芽。”
近几年,在学书的过程中,从省内的四届新人展到十二届国展,张升的作品也入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展览,当然也落选了更多的比赛。
“真的是甘苦自知。”张升感慨地说:“其实每一次的准备都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锤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多享受过程,少在意结果。学书就需要不断试错,不断纳新,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这条道上越走越远。”
新闻推荐
(接1版)经过七十年发展,如今的甘谷全县有中小学383所,其中公办高中3所、民办高中2所、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独...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