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扶贫车间提升脱贫“靶向度”

天水日报 2018-09-27 10:24 大字

三年决战奔小康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郝勤学】今年以来,甘谷县把建设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紧盯“扶贫”这一核心导向和根本属性,扶贫车间的布局、建设、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有力地提升了脱贫攻坚的“靶向度”,为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位于甘谷县西部山区的谢家湾乡丁沟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男人在外打工,妇女在家干农活、带孩子、照顾老人,成为这个村的生活常态。然而,今年4月在这里建成的全县首家扶贫车间,让村上的40多名留守妇女不仅实现了就近就业,而且获得了稳定收入。“9月份我就可以拿到计件工资了,预计能拿到2000多元。增加收入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我在家门口工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上家里的老人孩子。”在村上的扶贫车间,现年32岁的村民张军霞一边缝纫作业,一边告诉记者,村上有了扶贫车间,自己对顺利实现脱贫充满了信心。

和丁沟村一样的扶贫车间,在甘谷县有50多个。“我们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紧盯‘扶贫\’这一核心,在用工导向上要求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作为创建扶贫车间的硬性指标,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就业贫困群众不能少于总用工人数的50%。在车间选址上坚持‘三个优先\’,即优先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布局建设,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更好地实现精准脱贫。”甘谷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甘谷县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还立足贫困群众缺乏技能的实际,将培训课堂同步延伸到贫困村,鼓励发展服装加工、草编绳编、鞋帽制作、手工木雕等“小、快、灵”的产业门类,让贫困群众短期见效、稳定脱贫、长期增收。同时建立带动企业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适当让利于贫困群众,保证每个就业群众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新闻推荐

养父母要为29岁女儿寻找亲生父母:“我们老了,愿你找到亲人不孤单”

□本报记者余碧波“不希望她没有亲人”9月13日,微信朋友圈一则寻亲启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本人1989年在甘谷县医...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