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年味”系列报道之四缺了高台不像年

天水日报 2018-02-08 14:36 大字

□本报记者陈义宏

磐安高台源远流长

甘谷县磐安镇有着七万多人口,交通便利,经济活跃,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高台就是年味十足的民俗活动。

“高台是社火的一种,它和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通称社火。有人说磐安高台是民国初年由客商从山西、河南等地引入的,不过近年来研究甘谷民俗文化的学者认为,磐安高台源自于本地,而且历史要早得多。”2月1日,在磐安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小兵对记者说,研究甘谷民俗的学者指出,磐安高台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宋朝,据说当时宋朝和西夏打仗,宋朝大将杨文广驻守甘谷,每次打了胜仗时,士兵们都要把将领抛向空中,以此表达庆贺。后来战争结束,但人们为了庆贺胜利和喜悦,把“空中抛人”的方式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为将四五岁的孩子固定在铁架子上面,来表现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

李小兵说,磐安高台造型多样,既有《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武戏,也有《西厢记》《八仙过海》等文戏,它是集戏剧、故事、绘画、铁木工艺、装饰工艺为一身的“空中舞台”,以奇特的人物故事造型、精湛的民间工艺技巧,融地域性、艺术性为一体,以“高、悬、妙、奇”四大特点令人惊叹。

高台艺术代有传人

家住磐安镇东街村的杨彦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跟随师傅学习高台设计、化装等,如今已是磐安镇家喻户晓的高台策划、导演和设计者,他参与设计过的造型有五六十种,多为秦腔剧目,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最拿手的有《武松杀嫂》《三打白骨精》《青蛇盗草》《天仙配》等。

杨彦荣说,早先的时候“高台”应该叫“高抬”,给固定在铁架子上的孩子画上戏妆,穿好戏服,由众人抬着走街串户,为人们增添节日的喜庆。后来随着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不再由人抬着,而是被搬上了农机车辆或汽车上,不过铁架子下保持稳定的石头在车厢内形成的石台始终存在,如今就称作“高台”了。磐安高台芯子一般在4米以上,表演内容以古典小说、传统戏剧中的精彩片断为主,艺术画面高度集中,整体结构倾斜有度,造型奇特,惊险玄妙。高台剧中人物大多由四五岁儿童扮演,配以假山花草装饰,道具有锣鼓、高跷、先遣舞狮、大头面壳、杠老爷等,这些表演人员共同组成庞大的社火队,气势恢弘壮观,所到之处鞭炮迎接,呈现出一派欢庆祥和的节日景象。

杨彦荣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春节,除了镇上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各自有高台外,三十里铺、杨庄、毛家坪、张家沟等十几个村的高台都来镇上巡演,表演者近千人,观看群众不可计数。杨彦荣说:“正月十五看高台,已经成了磐安群众每年春节的一个固定节目,如果没有高台,年都不像年了。”

从高台开始绑扎,到演出结束,小演员要在高台上待四五个小时。

?杨彦荣在给小演员上装。女娃比男娃乖巧,所以高台上的女娃往往比男娃多。

(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甘谷为精准脱贫加挂人才引擎

□通讯员刘东杰2017年甘谷县注重人才培育,将人才作为助推***的有力抓手,通过加强科技服务等有效手段,加快全县***、精准脱贫步伐。培育本土型技能人才,施展本领促发展。去年,甘谷县...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