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薯情 张炳峰

延安日报 2017-11-10 15:48 大字

我对红薯情有独钟。

红薯育苗是一项技术活。每年四月初前后,父亲用三块石板靠着院墙围个坑,里面倒上几筐驴粪,把红薯头朝上尾朝下,均匀地摆满坑。然后,厚厚盖上一层驴粪面,洒上适量的水,再用塑料布建个弓棚罩在窖坑上,育苗前期工作就算结束。我们简称“红薯苗窖”。

随后一个月,父亲每天按时把手伸进驴粪面“被子”下,探究湿度和温度,适当补水,确保育苗成功。

我曾问父亲,为什么要把红薯头朝上尾朝下摆放?父亲说,这样做有利于红薯苗茎根端端正正地长出来。

大约二十天左右,红薯苗顶破“被子”露出牙尖,红红的、嫩嫩的。这时候,保湿保温的塑料棚布边,白天适度掀开口放风,晚上再把口合上保温。拔苗前三四天,要彻底揭开塑料棚布晾晒。

窖里红薯苗,起先一簇一簇的。十天半月光景,就绿格铮铮一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河岸边的农村生活贫困,农村人没什么吃的,红薯在当时算是农民满足温饱的珍贵食品。

父母每年都要在自留地栽种红薯。那半亩自留地是靠近沟畔的缓坡地,水土流失导致有些沙化。父亲冬春早早垒好农家粪发酵,然后送粪到地里备用。

栽种红薯是我小时候劳动的最爱。父亲用镢头在地里逐行刨个窝,敲碎土块,施肥入窝,拌匀土和农家肥,栽入红薯苗。兄弟姐妹按窝浇水一瓢,待水全部渗入红薯苗根部,用手覆土轻轻压实。然后,一家人就等霜降前后的收获了。

红薯苗栽入地里几乎不用管理,不喷药、不掰芽。每年只要捉一两次斑蝥,翻一两次红薯茎蔓即可。所以,红薯是有机食品无可厚非。

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红薯叶、红薯茎尖还能拌玉米面蒸着吃,再泼上些蒜汁,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菜肴。穷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吃不到什么零食,这红薯就成了最解馋的东西。

刨红薯时,哪一株根部地皮裂缝大,准有“大家伙”。刨完红薯,留在地里的红薯秧,父母也不抛弃,从地里拉回来,晒在墙头或院落,等到冬天里,当家畜饲料。

红薯做法吃法多种多样,或蒸、或煮、或烧、或炸、或烤、或炒、或熬汤、或蒸馍、或晒干……味道香甜爽口,口感绵软细腻,营养价值丰富。

我在村里上小学时,每天中午回家吃饭,大铁锅盖“咣”的一揭,闻见那“摊黄”“玉米面馍”酸味就反胃,拿个蒸红薯,喝口水就往学校跑。

柴火灰烬烧红薯最香。那时粮食不够吃,油也短缺。母亲把豆子与小麦四六比例混一起磨成面,每天下午做“两搅”捞面条。全家人调着盐和油辣子吃,总有一股豆腥味。兄弟姐妹不想吃,吃不饱,就在灶火窝大铁锅底灰烬里烧红薯吃。

红薯拔丝算是一道佳肴。农村红白喜事,厨子把红薯削皮切三棱块状,炸熟控油。接着,小火烧化白砂糖,待糖沫起锅欲消散瞬间,将炸熟红薯块倾倒锅中,稍翻炒一下即出锅。拔丝红薯热热地端上席面,一桌人抢着用筷子夹红薯块拉丝,有人干脆站起来拉着长长的丝欢呼。

1984年,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分到户第四年。在父母辛勤劳作下,这一年我家粮食喜获大丰收,仅小麦就打了十石,全家从此过上白面馍、白面条吃饱的生活。这一年全村人的饭碗算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温饱开始不断装满。

我曾问父母,咱家以后是不是不用再吃红薯和粗粮了?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过来的父母,很谨慎,不给肯定回答。压低声说:不知道“社会”还变不变!

后来几年,家里粮食逐年丰收。父母总是科学安排吃食,节约积攒粮食。虽然全年吃上了白面馍,但是红薯从没从餐桌上减退下来。

村里农户种地多,一家一户养一两头牛、一两头驴。牛是耕地用,驴是驮货物用。我家养不起两头牛,就用驴子和牛搭配着耕地。牛和驴一个性子慢一个性子急,耕地经常是驴拉牛不拉的境况。

村里十多户养牛的组合起来,按头数轮流放牛。冬春季节,轮到我家放牛那一天,我背包里装上红薯,把牛往下辿里一赶,选一块空地燃堆篝火,用灰烬烧着红薯,就去砍柴火、挖药材。中午时分,返回篝火堆旁,刨出烧红薯,寒风中享受着“美餐”。时常想起那句话:“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红薯干、红薯果脯更是一种美食。奶奶晒的红薯干最好吃,也常常成为一种劳动奖品。

老家李家岭村坐落在山梁上,吃水需驴子从沟底往上驮。驮水挺有意思。在驴背上搭上厚厚的“水被子”,在“水被子”上搭上两个人字状连在一起的木水架,用绳子把水架前后圈系在驴脖子及尾巴下,再在水架上搭上木桶。拉着驴子下到沟底,从井里装上山泉水驮回来。

奶奶常常以红薯干鼓励孙辈们劳动,让大一点的孙子领着小一点的孙子驮水。我那时年龄小,作用是压水架的一边,帮助堂兄堂姐把两只装水木桶搭在水架上,用水锁钩子挂牢水架铁横梁。拉着驮水驴子笼头绳,嚼着奶奶给的红薯干,一阵儿水就驮了回来。

九十年代初,我在延安上学那几年,校门口常能买到烘烤的红薯干。脆格声声地咬碎,肉筋肉筋地嚼在嘴里,回忆着小时候的艰难困苦,始终不敢怠慢。

1993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三十年政策一出台,父母们彻底吃上“定心丸”。

这一年,我也参加了工作。全家生活的改善,温饱问题的彻底解决。一家人不再满足于生活现状,对美好生活充满更高的期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收入不足的问题,父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选择一类土地种粮食,把边远山洼地全部种上经济林——花椒树。但是,父母仍然坚持在那块自留地里种红薯,保证全家有红薯吃。

家乡寿峰主产的大红袍花椒,颗粒饱满,色泽艳红,麻味浓烈,果肉肥厚,是调料中的上品。缺菜季节,父母就炒红薯当菜吃。炒红薯里放上鲜花椒,再放几块大肉,吃起来麻香甜辣可口,直叫人爱不释碗。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全乡土地几乎全部种上花椒树,老百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我在寿峰小镇工作十年,每次下乡到农村,吃派饭的农户只要有红薯,我会主动要求蒸着吃。老乡曾开玩笑:爱吃红薯!烂红薯前些年你还没吃够?

二十一世纪初,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随我进城安了家。土地流转了,红薯不种了,全家吃红薯也少了。

城市生活远离土地,远离农村,远离田园。尽管今天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我们的许多吃食,怎么也吃不回小时候的味道。

秋冬季节,街道上买烤红薯的炉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每次总要买个烤红薯,大快得瑟。

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延长县罗子山红薯名气大、特好吃,已经成为两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大扶贫产业。为了确保买到正品红薯,国庆节期间,打电话咨询宝塔区同学后,与妻子专程开车去甘谷驿镇,从薯农手中买了几十斤。

国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却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城市蓝天白云的天数减少,空气是治理雾霾的空气,河水量一年比一年小,人与人见面打招呼藏着敷衍,楼房里门对门几乎不认识,谁都防着谁、谁都利用谁……

我们吃的猪肉不香,饭菜不香。电视里时有毒面粉、毒馒头、毒面条、毒蔬菜和地沟油曝光……各种吃食各种不安全。即便如此,似乎没有听到红薯等根茎类食物的不安全。

《本草纲目》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通便秘等。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十月下旬,父母回村上坟。返城后,二老仍然说起那块自留地,谈论着现在种的花椒树,念叨那些年种红薯的场景,回忆全家人吃食短缺的辛酸,感慨今天的日子好。

前几天休假,我和妻子去桂林旅游,城乡处处彰显着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天团餐里,天天都有黄瓤瓜红薯吃。吃着红薯,曾想起《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喜欢红薯的样子。司机师傅也是红薯粉丝,我俩爱吃红薯的陌生人,一路交谈着那个年代红薯的故事,结为新时代红薯好友。

两江机场候机厅超市,花25元买了袋桂林产紫薯果脯。飞机穿过云层刚平稳下来,我就忍不住取出了紫薯果脯……

新闻推荐

新思想引领未来 新时代催人奋进 ——天水市各部门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市档案局(馆)本报讯【记者陈娟】10月24日,市档案局(馆)召开全体人员会议,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主要精神。会上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作了初步解读,对大会主要精...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