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山丹丹开遍延安 农民“花痴”育花25载
7月17日,郝和武在地里移苗本组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赵雄韬 摄
郝和武培育出的黄色山丹丹
华商报讯(记者 贺秋平 实习生 史佳敏 摄影 赵雄韬)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可谓无人不知,然而山丹丹却一度遭遇“生在深山无人知”的尴尬。延安一位农民培育山丹丹25年,就是为让更多的城里人一睹山丹丹的“芳容”。
当花农缘起:
有游客来延安没看到山丹丹
正值7月盛夏,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前苏沟村沿210国道边上,地里8亩山丹丹正开得艳丽,吸引着不少路人前来观看。“以前只听到歌里唱的山丹丹,但长这么大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花,今天才得以一睹真面目。”延安市民郭女士称。在众多花里面,山丹丹算不上漂亮,但是其艳丽的花色和盛放的姿态,像极了陕北人的性格,热情而豪爽。
山丹丹属于百合科,有“红百合”的别称,是多年生长的球根花卉,成年种球开花一至数朵,花色鲜红,花期为6月上旬到9月中旬,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民间素有“山丹丹花背洼洼开”的说法。然而,由于早期的过度放牧和气候干旱,使得野生山丹丹数量锐减。
“有一年,我在宝塔山转,无意中听见游客聊天,大致意思是他们以为山丹丹在延安很普遍,没想到来到宝塔山却没有看到,颇感失望。”那时,郝和武还是个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听到对话后他感到不得劲。“来延安没有看到山丹丹,这不符合外地人对延安的期待。”1992年,刚刚结婚的郝和武不顾家人反对,和妻子万凤娥开始了漫长的培育山丹丹之路。
最得意的事:
培育出黄色、枣红山丹丹
郝和武只有初中文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培育也采用的是“土”办法。“做好决定后,我就开始去南泥湾的山上找野生的山丹丹,找到后用塑料袋将结种子的部分绑住,然后到秋季的时候再来收种子。”观察、采种、试种、筛选,看见好苗子就做上记号……回忆起当初收种子的经历,今年47岁的郝和武还如数家珍。妻子万凤娥在一旁苦笑着告诉华商报记者,“收回来的种子种在地里长出了苗,却被老人全部割掉了,只能又重新收种子。”
7月17日,在郝和武位于前苏沟村的家里,华商报记者看到,小小的农家院内除了蔬菜,还种植了一小片山丹丹。由于下雨,原本在院子里晾晒的山丹丹花瓣被挪进了窑洞,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惹眼。“这个是晾晒后要用来做茶的。”在外地一次游览时,郝和武发现有出售的百合茶。“山丹丹属于百合科,为什么不能用来做茶呢?”经过和专家探讨论证,郝和武又开始尝试着做起了花茶。
25年的种植和培育,农民出身的郝和武已俨然成了“花痴”,他自己研制了移苗器,既不伤害植物本身,还能带着依附的泥土。近年来,郝和武人工培育的山丹丹已小有名气,出现在凤凰广场、百米大道、宝塔山、高柏山等闹市和旅游景点,备受市民喜爱。
然而,最让郝和武得意的还是自己培育出的黄色和枣红色的山丹丹花新品种。“这是我培育山丹丹20多年来最大的收获,等到时机成熟将会形成规模化种植,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山丹丹竞相开放的景象了。”2016年4月份,山丹丹被确定为延安市市花之一,入选理由是:山丹丹与火热的延安岁月和质朴的延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革命火种、延安精神。郝和武期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丹丹,让山丹丹真正成为延安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闻推荐
7月15日,甘谷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工地,工人冒着酷暑加紧施工。该工程设计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22223.1万元。目前,工程已完成锅炉本体、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热源厂土建、外管网...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