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地标 网红“打卡地”
上个世纪90年代的铁牛广场
如今的铁牛广场
高楼林立的建筑,热闹喧嚣的人潮,鲜花环绕的广场,阿姨们跳着动感时尚的舞蹈,孩子们穿着轮滑鞋肆意地撒欢,游客们开心地和“铁牛”合影……这是11月28日10时许的铁牛广场,舒适悠闲充满着浓浓的市井味道。很难想象,曾经的铁牛广场半个多世纪后,已经成为绵阳三大广场之一,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选择地。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郑金容/文视觉绵阳曾巨光/图
难忘记忆中的热闹
今年74岁的蒲长胜,每天都会在铁牛广场附近走一走,坐在广场边的长椅上和街坊老友摆摆龙门阵,喝喝茶,顺道回忆回忆旧时光。“我从小就生活在铁牛广场一带,后来工作、生活都在这儿,一眨眼功夫就70多年了,想想小时候的光景,和现在简直是天差地别。”
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50年代的铁牛广场最热闹。“铁牛街头铁牛卧,迎官亭下宾客过。街头如市人头攒,买卖都是抢手货”。这是蒲长胜最近写的“打油诗”,也是他记忆里最熟悉的铁牛广场。
“那时候杉木街上做买卖的很多,尤其是卖豆腐豆芽的;不远处的涪江码头边,木船伐子排成一串串,船夫们唱着号子使劲地搬着货物,三下五除二地忙完后,就跑去巷子里喝酒吃饭听评书。我们小娃娃一放学就光着脚跑到河边去游泳、捡柴拿回家,高兴得很。”蒲长胜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铁牛街一带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让他更加深爱脚下这片土地。
“这里生活很安逸,很有人气,可以喝茶、聊天、打扑克、下象棋……”蒲长胜说,铁牛广场有很多老年人,不仅仅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有周边乡镇的,他们一大早坐着公交车到铁牛广场,喝喝茶,逛逛古玩市场,摆摆龙门阵,就这样,一天就过去了。“其他地方再好也比不上这里,住习惯了嘛,舍不得离开。”很多老人一致认为。
“铁牛镇水”的故事
早期三台、射洪、遂宁等地方缺少煤,几乎都从绵阳沿着涪江航运运送。所以铁牛街码头常年聚集了大量船夫和搬运工。上下船只挤满河边,老板、纤夫下船后,吃、住都在铁牛街。导致这一带三教九流,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城建专家汤毓良小时候住在东街,那时候,他经常去铁牛街附近耍。“这里的嘈杂和热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汤毓良在编写《绵州之谜》,特地介绍了铁牛街附近的场景。
“其实铁牛街最初不叫铁牛街。”城建专家汤毓良说,铁牛街原名叫“迎恩街”,始建于清嘉庆1800年至1802年间,系绵州知府刘印全重建清代绵州城时所建。“当时是在北门外修建而成,道路没有现在这么长,约长300余米,宽8米。”汤毓良说,这条街最初只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唯一上档次的是街上设有“接官厅”,为绵州官吏迎接上级官员的场所,所以称为“迎恩街”。而从“迎恩街”改名为“铁牛街”,是因为民间流行着一个传说。
相传涪江里的泥鳅精爱兴风作浪,老铁匠梦见神人托梦,要铸造铁牛方能除妖镇水、消灾免难。这事一传开,绵州居民纷纷送来废旧铁器,让老铁匠打造了铁牛。随后,铁牛在涪江战胜了泥鳅精,平息了水患。为感谢铁牛的功德,老百姓就铸了一头铁牛卧在涪江河堤岸上的街口。后来这条街被改叫了“铁牛街”,一直沿用至现在。
据资料记载,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广场上的铁牛曾经被毁掉,后来经过重铸铁牛,再次屹立于涪江边。新的铁牛高5.3米,长8米,比原有的铁牛大三倍。厚重的铁牛呈卧式遥望涪江与越王楼,成了绵阳城市地标、网红“打卡地”。
“早期铁牛街街末河堤处有‘涪城保障’木牌坊,还有临江寺、金山寺、泗王庙等,后来差不多都拆了,只有泗王庙重修保留了下来。”汤毓良说,真正意义上的铁牛街不过是百米长的一条小街,如今大家更习惯用“铁牛广场”来代替“铁牛街”。
如今的繁华闹市
改革开放后,绵阳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旧城改造的速度加快,城市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8年,旧城改造陆续拆除了铁牛街附近一些小街陋巷,四周低矮破旧的房屋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狭窄泥泞的路面已变得平坦整齐。同时,以泗王庙为核心,在铁牛街的基础上,连接附近的新华巷、泗水巷等地形成了铁牛广场片区。
人间至味,市井烟火。如今,铁牛广场片区已自发形成了集餐饮、茶楼、川剧表演、商贸、民间收藏等于一体的繁华闹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热门活动场地之一。在这里,古玩爱好者会来淘一些有价值的古货;川剧迷可以去天青苑听听戏曲;时尚大妈们会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跳广场舞,年轻人会在广场上滑轮滑、唱歌、拍照游玩,街头艺人唱歌跳舞,视频直播,尽情地展示自我……
或许在绵阳,很难有一个地方像铁牛广场一样,能将不同的气质搭配得如此完美和谐。
新闻推荐
“你们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太感谢了!”近日,射洪市复兴镇谢某某把绣着“千里寻人暖民意,忠于职守为人民”的锦旗送给为她...
射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