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玉龙古镇的昔日繁华
□ 刘崇兴
榉溪河畔的玉龙镇
玉龙古镇位于盐亭县境东南,与射洪地界接壤,北距盐亭县城26公里,南距射洪县太和镇34公里。有千余年历史的古镇成名于西晋,归东广汉郡管辖,历来为商贾集聚之地,自唐代以后,来自闽粤、江浙、两湖及本省“七省一堂”的行商坐贾,在这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贸易立业,繁衍生息。
古镇钟灵毓秀,乡风纯朴,青山拥抱,江河环绕,榉溪河从东至西蜿蜒而来,与自北向南流来的梓江在西子山麓的飞龙寺下龙嘴处汇合,往南绕梓江半岛向射洪流去。明清时期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出产的蚕茧、棉花、桐油、苎麻、山货、蓑草等土特产,通过梓江航道下运至遂宁、合川及重庆,再把外地的“洋货”和其它生活物资,回运玉龙及上游的县城盐亭、梓潼,繁盛一时。
站在玉龙古镇十多公里长的榉溪河堤上,可一览江天。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磁窑遗踪、西山锦屏、月台望佛、书院风光、榉溪虹桥、飞阁鸿图、麒麟吞水、龙戏金珠等八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古镇街道上的各类商铺仍鳞次栉比,相向而立,街面后大多还有幽深的内院;场口处原有马正荣祖辈开的骡马店,过去凡来玉龙的客商,车马都在这里集散,街道两旁的店铺或住房门前,均有较宽的街沿,方便雨天人们行走避雨,暑天遮阳。平时行人走在街中心,就可一览左右两边店中陈列的货物商品。
古镇是盐亭县城以南的重要商埠口岸和水陆码头。过去,镇上除少数人家靠船吃饭和打鱼为生外,大多以经商养家糊口,下游商旅北上盐亭、梓潼、剑阁等地,上游商旅南下太和镇、遂宁、合川及重庆等地,均要经过玉龙镇。老人们说,过去重庆朝天门、嘉陵江一带都知道玉龙镇,还不知道有个盐亭城呢!
古镇“丁”字形的街道依山坡走向而建,“丁”字一竖处为正街,正街是最繁华的街道,是最大商户营贸立业之处,主要居住的是吃商品粮的居民、供销社、合营合作店的职工和机关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至八十年代初,街上有区供销社、合营合作总店统管的批发部和百货、日杂、农具、竹编、木器等商店或作坊,书店和照相馆原为县城下设的分馆,后移交给区供销社经营;街上另有县局(行)派驻玉龙的机构或部门,如农业银行营业所、酿酒、兽防、茧庄、烟草、税务、工商、市场管理等;正街上还有社办或街道办的企业,如榨油、缝纫、机面社等店铺或作坊。一到逢场日,正街上所有店铺和门市大开,摊位也摆了不少,除了农忙季节外的场期,人如潮涌,接踵摩肩,叫卖声此起彼伏。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玉龙古镇的街道由青石板石条铺成,有顺坡就势铺成的台阶或阶梯式路面。正街有三个大的台阶,“丁”字街的横竖结合部至原黄家糖酱店,这一段叫“上闸子”,“闸”字取其“开市如闸放水”之意,含生意兴隆,财源涌进的寓意。“上闸子”由两段缓平的街面组成,其中供销社与合营总店相邻几节石梯处为一台,小时候我曾在这里看过皮影戏;石梯到糖酱店为“上闸子”的下段,糖酱店至“兽防处”为一台,以下至月台石梯上方另为一台,这两段坡度较大的街面叫“下闸子”;“兽防站”与机面社之间还有一宽约三米多,长近三四十米的水巷子,另外就是榨房和酒坊。下雨天正街上的水流一直向下,通过水巷子和石梯流入江河;横街从“丁”字左边起至弯角店处(后来的区供销社收购门市)和我家门前,我家与处于弯角店对面的台阶上,先后经营过茶馆、药铺和客栈。
两边街道随弯就势,左为横街,长约四五百米,街道狭长,右为半边街,不到两百米长,靠山一面建有王爷庙和古书院。横街和半边街也有许多店铺,除党政机关外,区食品站、豆腐坊、医院、土陶、染房、小学、化肥、农药、木材、水泥、煤炭、修鞋、铁器社等分布在这两条街上。横街和半边街也是四乡八岭来玉龙赶场的大多行人和客商至正街的必由之路,逢场天也很热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镇上占地最宽、规模最大的建筑莫过于王爷庙和书院了,王爷庙和书院前的坝子各有两棵七八个人方能合抱的高大黄桷树,树龄近千年,王爷庙内的两棵树中间原有一座高大的木塔,塔顶上有一镀金木球,在太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与两树伸展的虬枝形成“二龙抢宝”的奇景。可惜后被拆毁。
王爷庙内还有各商会的会馆,有“七省一堂”牌匾,可见其时的繁盛。都说那时王爷庙的灵官菩萨、四大天王和罗汉堂可与新都宝光寺媲美。每到庙会日,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烛火长明,香烟袅袅,鞭炮阵阵,空气中也弥漫着火药味;庙前广场前方的戏楼上,川剧轮番上演,生、旦、丑、末等演员均是镇上的新老戏骨,看戏的观众挤满戏楼和正殿前两座十多节的石梯,热闹得很。
紧邻王爷庙右边的书院,原是兴镇时建的文庙,正对梓江,后来镇上的商家在里面设立私塾,学生主要是他们的子女,清末时在原基础上扩建为书院,是镇上及周围乡村子弟求学的圣地,书院常年设置六个年级的小学班,最兴旺时师生员工达3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改为玉龙区中心小学。
老一辈既看重风水,又注重外在形象,玉龙镇也是如此。过去古镇建有四座漆木雕花大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过国庆和春节,镇上就在牌坊和场口处,用竹木、柏树枝和纸花搭建临时牌坊,充满了节日喜气;那时,江边的月台石梯上的街口,建有三层悬空翘角飞檐傲天的牌楼“闸子门”,这是大多古镇水码头上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常在这里远望片片江帆,渔舟穿梭;汛期这里更是观看水涨潮落和洪峰汹涌而下的最佳去处,也是雨天过渡者避雨,三伏天避骄阳的客商或行人候船的地方。
从江对面或航船上看,“闸子门”大气巍峨,有凌空飞峙之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因门楼年久失修,为了安全,区政府派人拆除上面两层,改建成一层房盖模样的建筑;“闸子门”下的石梯两侧中部,各有两棵黄桷树,远远望去,犹如黄山迎客松一般;石梯下是月台,白天这里是过渡人候船的地方,夜晚也可供镇上人赏月之用。在通航期间,月台也是堆放货船货物的地方,月台下有几节石梯直达江边,过河人及货物可顺着石梯直接上下船。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梓江河通航时,我曾几次乘坐机动客船进城,一路饱览沿江风光,惬意极了。那些年月,每当夕阳西下时,玉龙月台下的江河边停泊有不少货船,从赵家滩以上的煤坪到月台右下的榉溪木桥处的河边,挤挤挨挨地停靠着,夜晚河边炊烟袅袅,船灯闪烁,欢声笑语,船歌飘渺,偶尔还能听见二胡、京胡的旋律,算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闸子门”上边的大半条正街更是灯火辉煌,老板热情待客,堂倌周到服务,尤其是“闸子门”下右边“大胡子”胡继国开的茶馆更是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直到下半夜仍是灯光通亮,看皮影的、说评书的、听川戏的、高声叫卖的、划拳喝酒的,热闹极了,别有一番繁荣景象。
改革开放后,街上的人家开门做生意,乡下人也上街租门面或摆摊经商,玉龙镇的古街又热闹起来了。随着市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和交通大发展,老街上的许多店铺不得不迁移至中学外滩或陈家坝新区,原有的门面大多变成私有住房,正街、横街和半边街也因此逐渐冷落下来。
盐亭人崇文重教。书院的南边有一座古老的六角形字库石塔,便是一个明证,字库塔高约十来米,塔面四周的石刻浮雕栩栩如生。过去,镇上的人称它为“字孔”,因古时人们敬重孔子和先生(老师),有字的纸是不可随意丢弃或污辱的,无用的书和字纸必须送到这里来焚烧,表示对知识和夫子的尊重。这座字库历史悠久,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也未倒塌。它永远守护着古镇的读书人。
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运输有着航运难以达到的快捷优势,再加上梓江系季节性河流,沽水期行船艰难,同时,沿江上游的几座水电站大坝的修建,因此梓江的水运停航。玉龙镇的水码头也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仅存的渡口也因过江桥梁的竣工而停摆了。自此,玉龙镇的“下闸子”、“闸子门”以及月台的商业功能逐渐废弃。后来政府治理河道,在榉溪河两岸修建河堤,重建码头,增设了钢筋水泥栏杆,供人们休闲观景之用。
近年来,玉龙镇场镇面积比过去扩大了数倍,常住人口超过两万,老街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区街道宽敞,商铺林立,随着部分外地客商入驻,市场日臻繁荣,在我国的历史名镇中古老的玉龙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陈家坝新区,麒麟广场和嫘祖大酒店充满了现代气息,水泥、沥青道路四通八达,高等级的盐射路、盐蓬路穿镇而过,以前,人们乘车进城或到太和镇要颠簸折腾几个小时的,而今只需20或30分钟,方便快捷。现在,白天镇上人流如织,夜晚华灯明亮,霓虹闪耀,轻歌盈耳。老人们幸福安康,青壮年拼搏进取,孩子们努力向上,好一派梓江河畔新的繁荣景象!
我时时怀念那店铺林立,生意兴隆的“丁”字老街和繁忙码头;梦里常见儿时夜晚嬉戏的街道,店铺后幽深的庭院和江边灯火。每当乘车回老家,从老远处见到玉龙镇,心里感到格外亲切。当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少儿时代:老街的青石板、雨天的涓涓流水,夏夜躺在铺了凉席的石板上乘凉,望星空、数星星、赏明月的情景;耳畔又响起川剧锣鼓、戏骨唱腔、纤夫号子、江边飘渺的琴声和粗犷的船歌。水到东海留源头,树顶蓝天不忘根,千山万壑难阻隔,游子思乡恋故情。我的古镇和老街,愿您永远富饶美丽,繁荣兴盛。
古镇水码头和门楼复原图 (蒋圣洁绘)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涂氏节孝牌坊
(本版图片由盐亭县玉龙镇政府提供)
新闻推荐
▲遂宁市安居区法院执行干警集结,准备前往执行现场记者在遂宁中院诉服中心采访本报全媒体记者罗孝伟夏菲妮文/图公平...
射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射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