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湖斑斓 书院古今

南充晚报 2020-08-04 00:54 大字

□ 冯文广(南充)

中华文明史有一座高山, 叫做“书院”; 中华教育史亦有一座高山,叫做“书院”。高山仰止,因其创造了精神,因其弘扬和传承了灿烂文化。

位于南充北湖公园的嘉湖书院,就是一座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的纪念碑,镌刻着四百多年时代风雨。

书院文化的由来

中国古代不乏讲学的故事。 孔子喜欢游学,带一队追随者到处游历,风餐露宿,见到帝王和帝王论道,见到山野之人和山野之人闲聊, 总能讲出许多哲理。学生们记录下来,流传开来,成为教科书。诸子百家大都这样,于是流传下许多教科书。 后来的哲人们觉得有道理, 又以他们的书为教材教学生,于是又有了诸子百家各自的学生。学生中许多人去朝廷做官, 实践先人和老师的思想,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当然也得看当时帝王喜欢什么思想。汉高祖刘邦不大读书,崇尚老子的无为,于是老庄学说盛行;隔几十年,汉武帝觉得不合口味,喜欢孔子那套,独尊儒术,四海归心,孔子的书就成了国家教材。

隋朝历史不长,却创立了历史上非常长的一个文化制度,就是科举制。帝王也就不能想提拔谁就提拔谁了,也被固定下来的体制所约束。一开始并不严格,推荐和考试并重,考得好固然重要,名人推荐也非比寻常的要紧。唐朝这类故事很多。比如白居易考得很好,又得当朝大文豪一句点赞垫底,自然一考中的。

于是孔子以来的讲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由当代翘楚领衔,但游学不再是主要教学方式了, 而是找个山青绿水的庙宇或净土,聚集一批同门学者,开办“书院”,印书编书,招生讲学。书院前身大概可追溯到汉景帝时的蜀郡守文翁,他喜爱办“学宫”来培养蜀中才俊,然后源源不断输送给朝廷, 弄得一时间巴蜀居然可与京中比试一下才子的长短!自有科举制度以后, 更多的学子从书院走向考场并取得了功名, 也有学子并不为考功名而来, 只是仰慕先生人格和境界、 追随先生理想而来。 这在宋代很明显,出现了学术流派。人们称颂不已的四大书院,基本是这一时期的典型。

明代有较长时间的社会安宁, 社会层次丰富复杂了,城市越来越大,有文化和有技艺不再只为做官, 许多实际工作也需要, 于是百姓中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书院也越办越多,成为比私学官学更有社会基础的教育模式。 官员们大都是从科举考场出来的,因而相当多的书院由政府办,教官由政府聘。一般的书院适用于学子乡试;再要进步,往往要去有大名气的书院。

到清朝中叶,西方文化进入中原,西方学校教育也跟着挤进华夏帝国。 交织纠缠一百余年,书院退,学校进。

我们的父辈有些人在末代私塾里待过, 因而他们书法不错, 古文底子也可以,不论后来学理工学政经,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就来。 等到上世纪中叶我们这代人横空出世,基本不知“书院”为何物。改革开放若干年后,书院之风东山再起,不过其历史使命已然改变。 一是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二是培养年轻一代的国学基础, 三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硬核。 新时代的书院文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正在探索中前进着。

嘉湖书院距今400余年

众所周知, 今日南充城源于汉代安汉城,继有果州、顺庆府等名称更迭。有根有据兴办书院的历史大概要从明代顺庆府任瀚所办金泉书院算起。

任瀚,顺庆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官十余年。任瀚本人极有文采,曾被皇帝誉为“直词绝识”,列嘉靖朝八才子之一,蜀中四大家之一。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任瀚回到故乡,于西山山麓办金泉书院,很快扬名四海。这时正当顺庆府城池营造基本完毕, 日渐繁华的书院文化, 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顺庆府的文脉走向, 数百年川北兴办书院之风不断,造就了人才,也造就了一方水土尊师重教的风气。

任瀚办金泉书院基本延承宋代大师办书院的格调。 任瀚的文字如今留下不少,我最近重读他著名文章“栖霞山读易记”,短短三百来字,道尽天地哲理,真不愧是大家!任瀚回乡那年,乡人陈以勤进士及第入翰林院。 任瀚比陈以勤大十来岁,二人京中熟悉并相互敬佩。陈以勤后来官居高位,但很热心家乡事情。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他退休后返回了顺庆。回乡后的陈以勤积极捐资家乡公益事业,其间,经常应任瀚邀请赴金泉书院讲学。陈以勤76岁去世时的1586年,金泉书院还很兴旺,后起之秀黄辉刚刚中举。直到1593年任瀚以93岁高龄去世,恐怕以后若干年,金泉书院才渐渐从峰顶退隐了。

陈以勤返乡后长期住在报恩寺,有可能也曾在报恩寺办过书院。报恩寺旧址在今北湖西北侧, 大致在如今南充市委进门那片树木长青的平台上。大致十六世纪晚期,各地已多有政府筹资开办书院的先例,嘉湖书院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办的,地点就在陈以勤住过的报恩寺,开办人一般资料都说为顺庆知府饶景晖。

饶景晖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任顺庆知府,其时任瀚刚刚去世,陈以勤的儿子陈于陛还在朝中为高官,金泉书院应该还在。 可见嘉湖书院的诞生可以认为是在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据今已有425年。

嘉湖书院的开创者

据“四川通志”说,知府饶景晖建的书院并非“嘉湖书院”,而是“嘉陵书院”。“嘉湖书院”是几年后由知府昝云鹤和南充知县吴亮嗣所办的。查饶景晖任顺庆知府五年,1599年提拔去了福建。 昝云鹤是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是饶知府离开顺庆后的第二任知府。他上任后,扩大了原书院的规模,迁书院至北关,并改名为“嘉湖书院”。

当时顺庆城的北关, 可能在今天人民花园附近。书院仍由官府倡办,民间士绅商贾集资,除修建书院外,还买有田产和城内街房, 推选德高望重善于经营的士绅来经营,所得为书院主要办学经费。书院请知名学者讲学授课, 知府昝云鹤和知县吴嗣亮也常来书院为诸生讲艺, 不少地方官员也是书院常客。 嘉湖书院离城更近, 规模更大,学生更多,日新月异。

明朝的顺庆人民感恩培养了他们子弟的前辈,在城外建“饶公祠”纪念饶景晖,在书院塑像纪念昝云鹤和吴亮嗣。

嘉湖书院的开创者饶景晖是江西抚州人, 王安石的老乡,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己丑科进士。从他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告老还乡推测,他任顺庆知府时或许还不满三十岁。 饶景晖离开顺庆后先后被朝廷派往福建、湖广、山西任职,最后职务是北京兵部左侍郎。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他离开四川十余年后又巡抚四川提督军务,在射洪喝到了嘉靖朝老臣谢东山所制“谢酒”,大为赞赏,题诗云“射洪春酒今仍在,一语当年重品题”,诗中所说“春酒”,便是如今著名川酒“沱牌曲酒”的源头。

饶家自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起到明朝亡,六十多年间出了七位进士,饶景晖是其中之一。传说后来国破家亡四海飘零的皇室子孙、赫赫有名的八大山人朱耷,隐居饶家达十余年。可想而知当年年轻的饶景晖知顺庆府时,是怀着兴邦立业大志向创办书院的,有“兴书院以兴顺庆”的理想。

明末清初,四川也罢,顺庆也罢,饱受战乱之苦。书院荡然无存。待到清康熙以后,巴蜀社会才百废渐兴。

嘉湖书院的沉浮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顺庆知府刘慥(公元1707-1767年)再办书院,起名“懋修书院”。懋修,勤勉修习的意思。书院借用城南文昌宫办学,地址在今南充港附近。

刘慥也是个非常了得的人物。他是纳西族人,小时生活在云南丽江永胜一个小山村里,这个小山村乾隆年间先后竟出了四个进士,其中刘慥入翰林院,还留在皇帝身边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编,成为了方苞的部下、同事和门生。

方苞,著名安徽桐城派领袖,以布衣入宫,历康雍乾三朝。刘慥与方苞共事五年后出守四川顺庆府。他在顺庆任上只有九个月,就调往了重庆任知府。在这九个月里,他做的一件功德事就是再办书院,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能读书,这应该是这位知府的终生信念。他后来历任很多职务,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刘慥至今被家乡人奉为当地古代贤人。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任顺庆知府的沈澹园,安徽石埭人,是懋修书院又一位开拓者。沈知府在顺庆的具体情况不详,但有点滴可窥。一是十九世纪初四川很有名的回族文学家李若虚曾拜其为师;二是沈家自沈澹园后一直在川,几代为官,因政绩受李鸿章、林则徐、张之洞的赞赏。二十世纪这个家族依然人才不断,直到现在。

很有可能就在这一时期,书院从城中迁回如今北湖一带。因为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时任顺庆知府的韩莱重修了书院,把莲花池和三教寺等六处学田并入书院,扩大了书院面积,间接说明此前书院已在北湖了。莲花池和三教寺,应在如今嘉湖书院西北方向的小莲池和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到清嘉庆中期,公元1810年左右,懋修书院曾重建,奉祀昝云鹤、吴亮嗣二人塑像。这次重建一定相当讲究,因为按书院规制,若修有庙堂斋祠等建筑,一定同时会修牌坊,泮池,精舍等,形成完整的建筑群。

清嘉庆道光年间,南充老城大规模修建,城墙码头,公房民居,街道商铺,宗教寺庙等,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府级城市规模,基本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下半城格局。其有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到任的知府,山东郭梦龄(公元1795-1854)。郭知府28岁为进士,在直隶、湖北、湖南先后为官,知顺庆府时曾励精图治,教化百姓,“以惠爱士民闻”,深得民心。他做的事业中有一桩是再次增置学田三百亩,修缮朱凤书院。

可见一般所传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懋修书院由南充县令马道节更名朱凤书院很可能有误。更有说沈澹园时期就已更名朱凤书院,似乎也没有准确史料。书院有可能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某次大修后易名的。留待后来者考证吧。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外教私塾的28岁青年张澜走进了朱凤书院,受教于在书院执教的谢怀宣。谢怀宣,嘉陵人,举人,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维新派人物,第二年张澜就被选调入成都“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读书。几年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举制度被废,朱凤书院停办。据县志记载,书院田产出卖后,用来创办了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和顺庆府立中学堂,校址大致在今大北街南充第二中学。1906年,学生朱玉阶在塾师仪陇席聘三的推荐下,先后考入这两所学堂,成为张澜弟子,至今留有“朱德读书室”。转瞬,明代以来四百余年几起几落的嘉湖书院,带着自己的文化品格迎来了辛亥革命,继而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19年)时,当代南充人重修嘉湖书院。后记

今天,我们启开嘉湖书院大门,伫立庭中,回顾家乡波澜壮阔的历史,触摸浓烈的乡土文化气息,感慨先辈们文化兴邦教育兴邦的道德高峰,昭示和激励我们自己。

焕然一新的嘉湖书院被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 大家都在想,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办好这个书院呢?显然,彻底复古是不必要的,办得不伦不类也会贻笑大方。如果说今日之北湖需要一个文化的魂来引领的话,那么斗胆说,嘉湖书院就应该是这个魂的外在。使这个魂生动起来,犹如画龙点睛一般重要。魂在,则北湖精神可以上达千年; 魂不在,北湖就是个城市公园,和当下无数刚刚开发无法述说自己历史的城市公园一样。怎么办好嘉湖书院,是个文化大话题,需要南充人民自己说,自己实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秦宫汉阙;小院春来燕唤起一帘风月看溪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如今悬于嘉湖书院正门的联,为任瀚所撰,想必一定曾激励过当年嘉湖书院最初的创办者们。 弹指四百多年过去,今日吾辈面对这大好河山,面对这大好时代,更当努力,更当奋进。

新闻推荐

射洪市2020年金融形势分析会要求 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

近日,射洪市2020年金融形势分析会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金融形势,围绕加强重大项目融资对接、加大对支持射洪经济社会发展信...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