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胶鞋梦
□黄少烽(射洪)
胶鞋是寻常之物,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人们离不了的,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想有一双胶鞋却不能得到。至于皮鞋,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我上初中时,家里穷,商店里摆着胶鞋却不敢问津,穿的布鞋是母亲亲手做的,用的是烂布填鞋底。这样的布鞋一年只有一双,要等到来年的大年初一才能换新的。因其如此,脚上的鞋得千方百计顾惜着穿。
顾惜的最有效办法是多打赤脚。但冬天不能打赤脚吧,还得穿鞋。遇上阴雨天就惨了,踏着泥泞的路去上学,鞋子湿透,还糊满了稀泥。穿着这样的湿鞋上完课,再穿回家,一双脚已冻得冰凉。
那时候,多想有一双胶鞋啊,但这样的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人要供我们姊妹4人吃饭和上学,就连温饱问题也没法解决,更别说添置衣物了。
不仅上初中的我得不到胶鞋,读高中的姐姐也同样如此。有一次,她们年级组织学生去远足,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双胶鞋,她就回来吵着向母亲要。那时母亲在给水文站的徐站长带孩子,每月工资12元,哪有钱给她买这种贵重的东西。但姐姐催得紧,母亲一筹莫展。
一天,徐站长夫妇来看他们的小宝贝,母亲鼓起勇气对他们开口说想跟他们找一双他们不穿了的旧胶鞋。过了两天,徐站长把一双从他脚上换下来的旧胶鞋提了过来。若依现在的消费水平,比这好得多的鞋也早淘汰了。但那时人们都艰苦朴素,衣物不穿到补了又补是舍不得扔掉的,更别说徐站长这样生活节俭的干部了。
姐姐用这双旧胶鞋完成远足后不久,我们年级也要搞这样的活动了,是步行到离县城50里的乡镇去。我自然打起了那双胶鞋的主意,便对姐姐说了。姐姐爽快地说要得,星期天拿回来。
我眼巴巴地盼着。她那时住校,星期天才回家。等她把那双旧胶鞋拿回家时,我的心冷了半截。那双胶鞋已几乎成了两段,而且穿上便露出脚趾头。这胶鞋是没法穿了,我只好穿布鞋去参加活动。
1961年,母亲卧床不起,我只好从学校停学去粮管站做临时工。在粮站,我每月有14元工资,除了伙食费,一个月还有五六元的结余。我决心买一双胶鞋,可已经晚了。那时物资奇缺,一切凭票供应,而且有的东西发了票也没货。至于胶鞋,在商店连影子都见不到。
一次,县上叫粮管站抽一个人去参加全县安全检查,我是临时工,人年轻,不怕吃苦,便被抽上了。我们一行5人到各乡镇去检查安全,各处粮食及供销部门的库房是重点检查的对象。
当我们查到一个乡镇供销社的仓库时,我眼睛一亮,库房里居然存放着10多双在商店根本见不到的新胶鞋。晚上回到住处,我向带队组长说,想在这儿买一双胶鞋。谁知,组长淡淡地说算了吧。我不服气说,反正照价给钱。
组长表情严肃起来,冷冷地训斥道:“临出发时,书记是怎么交代的,你忘了啦?检查组不能搞特殊,不能看到什么缺俏商品就买,这是纪律!”
组长的话如一盆冷水浇头,我再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新闻推荐
超市服务员向市民推荐射洪扶贫农产品大熊猫、梯田、茶叶、苹果等元素围成一个心形,烘托出“四川扶贫”的字样——这,就是“...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