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晤到天涯咫尺
李成静和他收藏的通讯器材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这是11月12日早上,绵阳收藏家李成静在智能手机上查询改革开放40年人们通讯方式变迁的相关信息,偶然点出了这首《一封家书》,熟悉旋律与歌词,让他感慨万千。
作为一名收藏家,李成静热衷收藏连环画,也同时收藏着书信、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在他看来,这些藏品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方式变迁的见证,从最初书信交流时的见字如晤,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功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远在天涯的人咫尺可见。
■记者张登军文/图
1.家书记忆
几十封书信,有与家人的通信,也有外地朋友寄来的,李成静将每一封书信都用塑料布密封起来,放在藏品柜。
那些书信,承载了李成静太多的人生记忆。
老家在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农村。父亲在绵阳地区上班,与家里人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就是每个月写一封信。当时,家里人基本都不识字,父亲每次来信都只能请一位隔房长辈帮忙读,一家人安静地围在一起,生怕漏下一个字。回信,自然也只有请人代笔。有时候,也去镇上邮局门口,找专门代写书信的人帮忙。
后来,李成静读小学,他是家里的老大,虽然认的字不多,但父亲的文化也不高,李成静也能结结巴巴读完。记得那一次,父亲在信中依然是老话题,就是问问“家里人过得怎么样,兄弟姐妹们的学习如何,家里养的猪咋样了”等等内容。虽然只是纸张上的字,但读下来却让一家人能够感受到父亲就在面前,真有点“见字如晤”的味道。那一封信上的文字,承载着沉甸甸的亲情。
那一次,在母亲的授意下,李成静用自己的作业本纸给父亲回信。那以后,他就承担了给家里人读信、写信的任务。后来,李成静招工到地质部门工作,写信的任务就由弟弟妹妹们接了过去。李成静工作后,保留着与家里人通信的习惯,也和朋友们通信。1985年,家人都搬到了绵阳永兴镇,一家人在一起自然就不用再写书信,但与朋友们的通信则没有间断。那些收到的信件,他多数都保存下来,成为一份特别的人生记忆。
2.电报故事
初夏的夜晚,圆月清辉撒在田野里,虫鸣声合着抽水泵电机的轰鸣。李成静坐在生产队的水泵房门口,抽水口是一片坟地,他心里总觉得有点发慌。
那是1980年6月的一天晚上,时值“双抢”季节,生产队从河里抽水用于灌溉。晚上8点过,李成静听到在乡上初中教书的堂兄喊着他的名字跑过来。原来,是父亲发来的电报,上面写着“十一普招工复习考试”的字样。
当时,乡上的邮电局刚开通电报业务,但相比于书信,电报的收费太贵了。除非特别重要的事情,人们一般都不会选择发电报。那一次,是李成静第一次接触电报。
那封电报,改变了李成静的命运。当年9月,他通过招工考试成为地质部门的一名石油钻井工人。李成静所在的钻井分队有100多人,多数都来自农村,经常会与家里人联系。当时,钻井分队驻地在德阳,打电话、寄书信都很方便,但书信寄送时间太长,而安装电话的人家不多,很多人与家里的联系都选择发电报。
在通讯不发达的时期,相对于书信,发电报无疑是“很奢侈的”消费,每次去邮电局发电报,都让人觉得是一件“很洋盘”的事情。不过,李成静却很少发电报,他认为手写出来的信件更能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情感。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钻井分队有专属通话呼叫电台,每天固定时间呼叫总部的总机,通过总机转到相关部门,但仅用于公务联系。那时候,分队的电台通信在李成静眼里是那么的神秘。后来,他家里也安装了电话,虽然是“总机转分机”,但他却有着“满满的拥有感”。
3.传呼时代
“有事你呼我”,这句话在上世纪90年代是时髦的流行语,在大街小巷,随处能看到有人腰别BP机,“滴滴滴”的声音随时都能听到。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标志着BP机时代的来临。此后,BP机进入内地,上世纪90年代的绵阳曾有几家传呼公司。从数字机到中文机,拥有一台BP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联系的便捷,甚至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
BP机催生了公用电话的兴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新世纪之初,公用电话亭遍布大街小巷。每一个公用电话亭前,时不时有人小跑过来,拿着BP机,来一句“回传呼”,总是能吸引来一阵关注的目光。
就在BP机风靡的时候,“大哥大”问世。看到那种“没有电话线,只有一根天线的移动电话”,李成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动辄3万元的价格,还有高昂的通话费用,一般人哪能消费得起?
1994年,李成静到下属公司任职,分配了一部摩托罗拉“大哥大”手机。拿到传说中的“大哥大”,他一度不敢相信那是真的。第二天,他给手机赶紧添置真皮套子,还买了一个装电话的真皮手包。同时,单位还给他配备了一台中文传呼机。
手持“大哥大”,腰别传呼机,在当时是“成功人士的标配”。有的用“大哥大”接打电话时,还刻意扯起大嗓门,自然也会吸引不少关注的目光。“大哥大”是模拟通讯,信号很不稳定。每次接打电话,总是要不断寻找合适的位置,虽然麻烦,但这让李成静感觉“很洋盘”。
1996年以后,随着移动电话的升级换代和功能的日益完善,传呼机逐渐受冷,到2005年以后,传呼机逐渐淡出市场,而“大哥大”也渐渐消失,被功能更强大的手机取代了。
4.智能通讯
手机一阵震动,李成静打开手机微信。原来,一位藏友发来一套新近淘来的连环画,想请李成静从收藏家的角度给出点评。
看到朋友从微信中发来的藏品图片,李成静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仔细查看。随后,他在屏幕上敲打出“不错,是正版的,值得收藏”的字样回复过去。而他也从手机图库中找出自己新入手的一套连环画,发送给藏友分享。
“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远隔万里的人,瞬间就可以实现即时通讯。”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通讯方式的变迁让李成静感叹不已。
曾经的书信,需要辗转好几天才能送达,而互联网的普及,在电脑上鼠标一点就可以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固定电话进入普通家庭,手机日益普及,随着科技进步,手机功能的愈发完善,开始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在手机上也可以收发电子邮件。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不再只依赖电脑,QQ、微信等社交软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实现移动式的办公、购物、社交联系,视频通话、语音聊天,替代了座机电话、移动电话的通话功能,通过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在文字交流、语音通话、视频通讯之间随意切换,实现即时信息交流。
在李成静看来,智能时代带来的通讯便捷,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实惠。这些实惠,是祖国越来越强盛的体现,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见证。
以前的通讯工具BP机、“大哥大”电话等
新闻推荐
射洪县大明学校教职工赴蓬溪县黄泥小学交流 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校园文化
(曾国荣全媒体记者谢良栩)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近日,射洪县明星镇大明学校考察组来到我县黄泥小学就学校开展地...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