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自威 忠节杨最
杨氏宗祠。
《杨忠节公文集》
□曲旦
《宋史·岳飞传》载:“帝问何时得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明朝末年,有位名叫吴钟英的志士仰慕大英雄岳飞,将“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这句名言刻石为碑,立在河南汤阴县岳飞庙内,供世人瞻仰。从此,“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得以广泛流传,至今振聋发聩。
文官武将“不爱钱”“不惜死”,政风清廉,国防巩固,就会社会安定和平,民富国强。但爱钱的武将、惜死的文官,从古至今,历历可数,不乏其人。
我这里要说的,就是一个既 “不惜死”也“不爱钱”的射洪籍文官——明朝名臣杨最。
杨最(公元1472-1540年),四川射洪金华松林沟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进士。《清·康熙·射洪县志》载,杨最“历郎中、知府,雅著清操。仕至太仆卿,以谏止希仙,请黜方士,廷杖死。隆庆初,诏赠都御史,谥‘忠节\’”。
壹
谏书直言,喋血当庭
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道士段朝用对世宗朱厚熜说,皇帝深居宫中,不跟外人接触,专心修炼,就可以炼成黄金,得不死之药。世宗听信了段朝用的邪说,告诉朝廷大臣们:现在让太子来监理国事,我休假一两年,期满再亲自主持政事。满朝大臣听到后都很惊讶,却不敢对皇帝圣旨提出不同的看法。只有当时任太仆寺卿的杨最连上《谏止希仙疏》《请黜方士疏》两篇奏疏直言劝谏。
他说:学道成仙是隐居深山避世修炼的人所做的事情,哪里有身居皇宫,穿龙袍、吃山珍海味的人能青光白日飞升成仙的?我即使愚蠢迟钝得不得了,却也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杨最还说,我知道段朝用这个人的根底,他本是泸州府人,因为诈骗罪,被知县段学处用刑拷问,把脚打伤了,又逃到江西无锡等地,烧炼丹药骗人。杨最还列举了段朝用此后的种种劣迹,希望皇帝展开调查,早点制止段朝用的邪恶行径,不要被他迷惑了。世宗已经被道士洗脑,怎么听得进杨最的逆耳之言?他勃然大怒,马上下诏给杨最定重罪,在朝廷上由锦衣卫执行一百杖刑。这可是廷杖中最重的刑法,才打六十余杖,杨最就被打死了。杨最死后,关于太子监国的议论也就停止了。第二年,段朝用被判死刑。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朱载垕为杨最平反,追赠杨最为右副都御史,赐谥号“忠节”。
中国传统为臣之道,提倡“文臣死谏,武臣死战”,以显其忠诚。敢直指皇帝错误批评皇帝的官员,史书上叫做诤臣。无论诤谏结果是龙颜大悦而接受了臣下的意见(如唐太宗与魏征)还是龙颜大怒治罪甚至赐死 (如明世宗与杨最),这些大臣总会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最就属于此类文臣。
然而,有些人认为,古代有一类官员不贪利,却贪名,就干指责皇帝、搅乱朝廷的事,令君王不能正常上班。如果因此受刑罚,打不死仍然我行我素,打死了则流芳百世。其实这是另一类贪官。
那么杨最是这种人吗?我们回溯他的为官历史,了解杨最其他事迹,心中自明。
贰
履职献策,兴修水利
据清康熙年间修撰的《射洪县志》记述,杨最的父亲杨澄,在泰州任盐官时,率民众沿泰东河修筑大堤防御水灾,百姓受益很多,就把这道堤叫做“杨公堤”。
杨最根据实际,积极履职献策,治理水患所建的功业,亦不亚于他的父亲杨澄。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1506-1521年),杨最被提拔为都水司郎中,到淮安、扬州一带治理水患。任职期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杨最给世宗上奏疏:宝应汜光湖,西南面的湖岸高,东北面的湖岸低,由水路往京城运送粮食的船只,行驶湖中的水路有三十余里。而汜光湖东北堤岸不超过三尺高,遇到雨下久了,风太大了,就会冲决堤坝,阻碍船只通行,甚至损坏船只,湖畔良田都要遭受水害。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像战国时期魏惠王属下的水利专家白圭修筑康济湖那样,兴修水利。他进献三策,请皇帝决断:上策是发布命令,派大臣加修内河拦水的堤坝,培修养护以前的堤坝作为外部屏障,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百年没有水患。中策是沿着河岸打几排木桩,可以稍微抵挡风浪;把以前修的堤坝加高加厚,这样也能够支撑几年。下策是只填塞漏洞、补上缺口,这样可能暂时不会出事,而一旦遇到下大雨,旧堤坝被浸泡太久,被洪水冲垮,就是水势泛滥、无法挽救的灾难了。结果,经过商议,朝廷采用了杨最提供的中策。
从这件事情不难看出,杨最所上奏疏,清楚分析了维修宝应汜光湖的利和弊,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决策者参考,用心良苦。虽然朝廷决定只采用中策,但亦能做到让地方几年不发生水灾,国家航运事业和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可得到保障,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叁
勤俭养德,清廉自威
嘉靖初年,杨最任宁波知府。他去官府赴任时,照说可以前呼后拥、鸣锣开道,有个知府的派头,但他只带了一个仆人。到了府衙,仆人料理他的一日三餐,就是煮些蔬菜、大豆来吃,生活节俭得近乎寒酸。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本可以锦衣玉食,而实际上他的生活离那标准差的太远了。
杨最勤于听取民间诉讼,及时审理案件,办公桌上没有存积的案卷。他还经常抚恤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让他们得以安生。对地方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总是加以抑制,不准其耀武扬威,欺压乡民。杨最卸任离开宁波那天,当地父老拦在路上,表达对他的挽留之情。
而后,杨最任黄州知府时,仍不忘清廉为官的初心,以身作则。他对下级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苛刻,处事表现刚强而正直,所以没有谁敢求他为自己办私事。他奉命出使所到之地,那些有地位、心怀鬼胎的人听到消息,都要回避不敢见他。
肆
清白家风,正己传孙
杨最之所以能忠于社稷,廉洁为官,应该与受杨氏清白家风熏陶有关。查杨最家族世系,知他是东汉名臣杨震第五十五代孙。杨震,东汉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时位居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享有“关西孔子杨伯起”的声誉。杨震因为“暮夜却金”的典故,又被世人称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时公正廉洁,不接受属下私底下拜见。子孙平常吃蔬菜粗粮,出门都步行。老朋友、长辈中有人劝他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世之人称我的后代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品德和名声作为遗产留给他们,不是很厚重的‘产业\’吗?”
今天,人们可以在射洪县瞿河乡“杨氏宗祠”看到,大堂的神龛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重道竟忘三尺雪;传家不受四知金。祠堂里专门建了“四知堂”,便是为了警戒后人秉承遗训,清白传家。
《杨氏族谱》记载的《家规明训》有十条训诫:“训宜笃忠顺”“训宜敦孝行”“训宜尽友恭”“训宜别尊卑”“训宜睦宗族”“训宜务本业”“训宜崇俭约”“训勿刁讼”“训勿淫博”“训少游荡”。这十条,条条内容清晰,或“宜”或“勿”,规定严格。清白家风能得流传,杨最等族人出仕能守清廉的缘由就可想而知了。
杨最曾有一首七律明志,且录于下:
五月五日赐宴
天语传宣礼宴张,五云深处庆端阳。
香蒲玉泛莹无比,角黍金堆味更长。
身正不须簪艾叶,心清何用浴兰汤。
感时图报输忠悃,一任星星两鬓霜。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刘洋)9月29日上午,射洪县弘扬“诗廉文化”教育活动在新世纪广场正式启动。县委书记蒲从双为射洪县陈子昂诗廉文...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