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汉:逶迤山水 野趣寒梅
□ 杨蜀连
艺术简历
周光汉,1950年出生,祖籍四川射洪,迁居成都双流,客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孔子书画院院长,专职画家。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周光汉笔下的山水,豪迈、雄浑、恢弘、幽深。他精于山水画长卷,近期创作完成了以中国境内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二十六处著名名山大川为参考的画作,堪称恢弘巨制。他的山水画,视觉上能让观者强烈触碰到画家的创作激情,笔墨舒畅、意蕴深厚,结构缜密,设色典雅,皴染有度,写意中不乏工笔的微妙与细腻,呈现出一位颇有思想的艺术家笔墨练达间的淋漓舒朗。
周光汉是一位挺有趣的画家。
个性爽直,笑容满面,自信天然,风趣幽默。其谈吐如江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犹如他笔下的山水画长卷,气韵连绵,开合有度,笔墨爽畅,深藏故事。
周光汉绘画,以山水为主,梅花为辅。
他画寒梅,构图独特,墨色深厚。树干极其粗壮,凸显苍劲古拙,蕴含一种苍润厚重之力量感。在梅花的表现上,他并未因花蕊绽放而纠结缠绵,而是追求一种蓬勃、雄浑、刚毅的精神,“我希望那是一种呼唤春天到来的美好幸福的感觉。”他说。
观其寒梅图,印象颇为深刻。老树苍拙,梅花若春。譬如作品《一树独先天下春》《春满乾坤》《一夜东风起满树照红霞》以及《生于山可知天地四时之变化》等等,皆可以读到周光汉在寒梅表现上独特的扎实笔法与水墨张力。他皴染粗放,笔墨凝练,浓淡交错,是隆冬时节老树寒梅的阳刚气势与阴柔交错的融合。这样一棵老树寒梅苍劲的精神,令人顿悟生命的顽强,有着“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的诗意,更折射出寒梅在冬天凛冽寒风中的傲骨洒脱与独立宁静。
周光汉除了表现梅花树干苍劲豪迈野逸有独特之处外,在梅花花朵的表现上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技巧。点点丹砂,墨彩纷纷,暗香浮动,香自苦寒。梅花的花朵与绽放,完全是花开墨痕,稀疏细腻,因而,挥毫泼墨之间,他将喜欢的胭脂、盈润的朱膘化为满纸赤霞般的红梅朵朵,有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以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傲清香。
除了擅长画梅,周光汉更喜山水。
他笔下的山水画,既有层层叠叠的广角深远,也有长披麻皴的中锋披刷。厚重恢弘,疏密得当,浓淡干湿,起承转合。他的山水作品,尤其以秋景俱佳,早期如《文信先生笔意》《山水(秋)》等,画面洋溢出秋天金黄色的丰富层次,繁华茂密,生机勃勃。他创作的山水长卷《富春山新居图》,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得到国内众多名家大师的高度评价。此长卷是周光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沿着当年黄公望的足迹徜徉在富春江畔,得到的瞬间灵感。周光汉以当代画家的视觉,创作出了这幅长度达六十八米、宽一米的巨幅长卷。“光汉先生这幅画,结构缜密,皴法挚实,气势一贯,设色典雅,反映当代新风,真一代名笔也。”北京故宫、台湾故宫博物院院士、书画家罗青教授如此评价。观其《富春山新居图》,可以读出周光汉在把控巨幅山水创作上的气势、灵妙、重叠、移动与敦厚。该画以平坦的田园、清澈的江水、摇曳的扁舟开始,画面逐渐走向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公路、薄雾连绵的群山、楼台亭阁、滔滔江水、轻舟游船以及伫立山中的栋栋新农村建筑。最妙的是,他在画面中增加了无数当下存在的现代元素:汽车行人云集的舟渡码头以及空中飞舞的滑翔伞。周光汉的《富春山新居图》是当代富春江畔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记录。
周光汉笔下的山水,豪迈、雄浑、厚重、恢弘而幽深,但他似乎更精于山水画长卷。近期周光汉先生刚完成搁笔的山水作品,以至今为止中国境内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列的二十六处著名的名山古迹为参考,堪称恢弘巨制。为了完成该系列作品创作,周光汉行程几万公里,足迹遍布四川、山东、湖南、江西、云南等十几个省的大江大川,从采风写生到创作完成历时三年时间,最终绘出了至今为止少有的,将中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山大川汇集成鸿篇巨制的国画作品。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先生评价:“川籍著名山水画家周光汉先生,用了三年时间行程四万多公里,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所有中国名山胜景进行写生研究,并创作出60多幅大型山水画,张张精彩感人,或许我孤陋寡闻吧,今天在山水画界能完成此壮举的,恐怕也只有周光汉一人吧?”值得一提的是,这60多幅巨幅作品,并非小品似的长卷,而是幅幅皆为六尺整张的巨幅大作,令人惊叹。观这批巨幅创作,能触碰到画家在创作中的肆意激情,舒畅笔墨和意蕴深厚。画家并未因写意而一贯粗放,作品结构缜密,设色典雅,皴染有度,写意中不乏工笔的微妙与细腻,最终让作品散发出颇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淋漓大气与灵秀舒朗。
每一位艺术家,对造型艺术的最初记忆,大都可以延伸到逝去岁月里的某一段。
1950年,周光汉出生在四川射洪县一个叫做“金家”的小镇上。他自幼年到二十岁都生活在这里。“我的妈妈颇有文化,虽是农民,过去却是地主家庭,读过一些书。”周光汉读小学时,就喜欢临摹画画,或许具有无师自通的天赋。“上学时,每一本书都被我画得乱七八糟。小学五年级时,参加红领巾杂志社,我就开始给老师的文章配插图。”初中时,周光汉继续画画,“我有一个四叔,在江西地质大队工作,他看我喜欢画画,就给我带回来一本《芥子园画谱》,从此,我就开始临摹这本书里的每一幅图。”《芥子园画谱》成为他的启蒙老师。少年时期的周光汉头脑非常灵活善于动脑筋,家里贫寒,没钱买画笔买纸,他就自己去大自然寻找。“为了画画,我去山上砍伐松树根,松树的根有油性,用铁丝缠起来,然后用火烧,这样松树溢出的烟油可以调成墨,我就用这样的松树根做成的笔墨,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炭精画。”
因为没钱买纸,食不果腹的周光汉颇为头疼。就在此时,他好心的四叔又给他买了一套理发工具。那个时候,周光汉还在读初中。于是,每天中午放学后,周光汉就背着这套理发工具到村子里走家串户上门理发。“我当时给村子里的老百姓理发,每一个脑袋收五分钱,如果这家人供我吃午饭、喝水,我就免费给他们一家理发。”就这样,周光汉用理发赚来的钱买纸买墨继续画画。
更多时候,人生中的苦难经历,往往是磨炼人意志的一笔巨大财富。
22岁,周光汉参加工作来到了当时“人民渠”的建设工地。个子瘦小的周光汉很珍惜这份工作,他被分配到龙泉山脉的中江县修水渠。他打过石头,背过泥巴,个子瘦小的他虽然感觉干苦力极其劳累却依然乐呵呵的。很快,他发现工地上的工人因远离城镇长期无法去理发店理发。于是,灵巧的周光汉拿着理发工具开始免费给修“人民渠”的工人理发,大家非常喜欢这个热心肠的小伙子。随后,工地领导发现他字写得好,还能画画,抽调他办板报。他夜里写作、刻字、油印,白天把板报发到工人手上,无比勤奋。不久,他调回县城指挥部,继续办宣传板报,当然也继续给大家免费理发。“那个时候,人民渠的渡槽上那些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等标语都是我指挥工匠们刻制、打槽、粘贴、上油漆弄上去的。有的字,一个就有五米高。很多年后,我专程去人民渠看那些字,有的依稀还在,有的早已风化消失。”1981年,周光汉结束人民渠的工作,因绘画才能进入射洪县丝厂工作,继续搞宣传,之后又调入射洪印刷厂担任美术设计师。他不改初衷,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绘画。1991年,周光汉人生第一次个人画展在四川美院举办;1992年,周光汉调入成都工作。同年,周光汉的第二次个人画展六十余幅山水、花鸟作品在成都展出。“我的绘画生涯,除了恩师孙竹篱先生,还有县文化馆的陈一纯先生以及彭子模先生、张扬学先生,四川美院的李文信先生等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与指导。”
周光汉的身上始终蕴藏着一股韧劲。
他在山水创作、花鸟创作的艺术道路上,始终追求融情于景,描绘传神。谈到恩师著名画家孙竹篱老先生,周光汉感恩在老先生身上学到了对艺术创作严谨、勤奋、执着的品德,这些领悟至今让他受益匪浅。“孙竹篱先生画竹子,会一直画,一直研究,直到完全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画面与感觉,才会选择画另外一个题材。又比如画荷,他也会一直画自己笔下的独特之荷,日夜琢磨,夜不能寐,他这种对艺术充满敬仰并严谨的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纵观周光汉创作的历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芥子园画谱》得悟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从齐白石、吴昌硕、石涛、孙竹篱等大师中得到花鸟画的启迪。第二阶段,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到融入西方现实主义的元素;花鸟画从传统中走来,结合了现代意识,因而大气、豪迈、清朗。第三个阶段,他逐步走入对绘画题材的深度思考与思想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艺术创作始终是无止境的,周光汉大痴画卷,落笔从容,至今激情满怀。观烟云跌宕,悟人生哲学,他的山水画作品,藏着清晰的层析与意象的脉络,凸显逶迤山水的旷阔之意,给观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新闻推荐
县政府对今年食品药品安全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改善
(税丽君全媒体记者贾明高)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日,县政府印发了《射洪县2018年食品药品安全重...
射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射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