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一栋旧房 巧解多重难题
义仓山村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的改造翻新,解决村土坯房治理、农村养老等诸多难题——
□本报记者 袁敏
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5月22日,射洪县明星镇义仓山村一片喜庆。12户老人领到钥匙,集体入住新房。
新房,其实已在村里存在多年,是经翻新改造后的闲置村小校舍。新房的主人,也都是老面孔,均为村里特困散居老人,其曾经的住房多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
新房搬迁入住仪式上,市、县、镇三级国土、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纷纷赶来,“一次集中搬迁,解决农村不少老大难问题,值得来现场看看。”
A
拆旧退权 特困老人住新房
走进新房,94岁的张时明老人在屋子前前后后转了一圈。老人特别留意了屋顶,“今年下雨不怕漏了。”
这12户老人平均年龄71岁,张时明是其中的最长者,常年在村里独居生活。本已破旧的住房在3年前还不幸遭遇了大火,老人只能在村里帮忙搭建的简易房屋中勉强生活。
村支部书记张胜权尤其关注这些无子女特困老人的居住情况,“要么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要么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住房改造,首先需要解决资金的难题。
在遂宁市推行的土坯房整治方案中,农户可“四选一”:维修加固、拆旧建新、拆旧留权、拆旧退权。“老人们面临三重困境:住房已没有维修加固价值、自身没有任何资金投入拆旧建新、住房条件又亟须改善。”如何解决这些特困老人们的难题?2017年的进村调研,义仓山村结构坚固的村小闲置校舍,引起了国土部门的注意。
在义仓山村的实践中,12户特困老人均采用补偿标准最高的“拆旧退权”方式,拆除原有住房并退出宅基地,每平方米可获得169元的补偿。12户特困老人共拿到26万元的补偿款,村里把补偿款打捆使用,再加上民政和国土部门补助的2万元,对村小校舍进行全面翻新,改造成了12间面积约35平方米的住房。
B
集中利用 集约出建设用地
把属于村集体资产的闲置校舍,提供给特困老人无偿使用。这样的决定,其实村里起初也有不同声音。
射洪县国土局副局长丁云辉给村民算了笔账,12户特困老人“拆旧退权”后,能节省出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村集体可以把新增的建设用地调整连片,再引入产业项目提升村集体收入。同时,也可以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指标在本镇内流转获取收益。“这些村集体的新收益,都将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反馈给每位村民。”
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两轮商讨,12户特困老人入住村小的方案得以全票通过。12套新房以抓阄的方式,被随机分配到了12户老人手中。由校舍改造的住房仍为村集体所有,但老人享有终身使用权。
完成搬迁后,12户特困老人原所有的宅基地将实现土地复耕,“新增的用地指标将被村里留存,接下来如何利用还得再想想。”张胜权说。
“既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又集约出建设用地。”遂宁市国土资源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张科认为,特困户老人住房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义仓山村探索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关键的是,新房被明确赋予终身使用权后,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更有在家的归属感。”
C
互助养老 解决农村养老尴尬
“自己没掏一分钱,屋里啥都有,连床上的棉絮都是新的。”新房的布置,远超张萃金老人的预期。
35平方米的单人房间,被分割成了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并统一配备了桌椅板凳、衣柜、床铺,厨房的炊具也一应俱全。房屋前后,村里还为老人们专门预留了菜地。
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还有老人们互助养老模式的新体验。
张萃金已和新邻居们约定,以后搭伙煮饭,轮流开火,“都是从小长到大的老伙计,大家都熟得很。”
彼此的照应,不仅仅停留在伙食上。张胜权介绍,老人们以往都散居在各社,好几天也难得看上一眼,“实现集中居住后,哪位老人有个病痛,大家能及时发现,而且村委会办公室就在旁边。”
“这是农村互助养老的新模式,解决了现有养老体系中的尴尬。”射洪县福利服务中心主任杜志银眼中的尴尬已存在多时:目前,射洪县30个乡镇均建立了养老机构,但实际入住率不到50%。
为何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张萃金老人的回答是,“还是习惯在本乡本土生活,自己家里自由。”
义仓山村集中居住的12户老人目前均能生活自理,如果后期出现失能或半失能又该如何生活?在射洪县的规划中,已建成的乡镇养老机构将完成后续接力,同时,金华、青岗、沱牌等三镇建设的养老护理院将在今年建成,负责专门接收照料失能老人。
新闻推荐
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全面开启“只跑一次”工作制度 出入境办证只跑一次就搞定
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5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办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确保申请人到出入境接待窗口一次即可完成...
射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射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