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后还要奔小康 “超越‘不错\’,成为更好”

遂宁日报 2018-04-04 08:50 大字

村民正在种毛叶山桐子3月12日,射洪县香山镇桃花河村,44户白墙红瓦的新居与远处整齐排开的蔬菜大棚相互映衬,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展现在记者眼前。脱贫攻坚以来,桃花河村在脱贫政策、资金、人员的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甩掉了“穷帽子”,交出了漂亮的脱贫“成绩单”。

新貌

产业兴

腰包鼓

“前不久和涪江公司签了毛叶山桐子基地建设合同,要种200亩毛叶山桐子,现在6000多株桐子苗种得差不多了。”村主任赵云山告诉记者,按照协议,该项目由中海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挂果后进行保底回收;涪江公司负责80%的苗圃款,并在收获前提供种植所需全部农资。老百姓只需用这200亩土地入股,到时候每户再按亩分红。“毛叶山桐子一亩能产两三千斤,每公斤保底收购价3.5元,收获后,每亩地65%的产值都用来分给老百姓。”

早在2016年,桃花河村就因地制宜引进农业产业项目,大面积种植辣椒、玉米、水稻、萝卜等农作物,并且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户户享受、贫困优先”分配模式,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

“引进业主搞土地流转,一方面老百姓得到了流转金,二来可以用土地入股参与产业,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村支书赵远清告诉记者,老百姓脱贫愿望很强烈,产业引进后,很多村民都到基地打工,收入大幅提升。

“土地已经流转,光流转费就有好几千元,平时在基地工作,每天能挣六七十元,村里修安置房还可以去打小工。”村民赵泽满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适合自己,比起过去出门打工或种庄稼,收入高得多。

这两年,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大变样。去年,通过改扩建主道路,桃花河村通往村外的路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并根据需要拓宽到4至5米,共计硬化道路10余公里。在帮扶部门资助下,村里由预制板搭建的“蹚水桥”也建成了钢混结构的“同心桥”,出行更方便,村容村貌也有了质的提升。

心声

日子好

干劲足

产业做起来,基础设施好起来,群众的致富积极性也高起来。日子有了奔头,大家都铆足劲挣钱,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村里产业发展得这么好,脱贫根本不用发愁,去年我就脱贫了。”在安置点旁的蔬菜基地里,村民胡秀琼正忙着清除杂草。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胡秀琼满脸的皱纹都挤成了花,“日子好了,干劲也足了。”

“每次基地需要人我都主动去,一天能赚个六七十元。我老公在安置点建设工地打小工,一天能挣100元。”胡秀琼说,除了打工收入,家里还养了200只鸡,一年可以收入6000元左右,全年下来有近3万元收入。“以后村里还会引进产业,我们自己的小产业也可以变成大产业,照这样发展下去,肯定能过上小康生活。”

心愿

要脱贫

要奔康

“我们村终于不是贫困村了,等这片毛叶山桐子有收益了,大家的生活还会更好。”站在毛叶山桐子基地里,赵远清感触特别深。自从毛叶山桐子种下后,每天去基地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成了赵远清的“必修课”。

“现在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得不错,但我希望能够超越‘不错\’,成为更好。”赵远清说,2017年,桃花河村的村退出和户脱贫工作已经通过市、县两级验收,村里甩掉穷帽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带动下,踏上了奔小康的新征程。谈起2018年发展计划,赵远清信心满满,“2018年要下足‘绣花功夫\’,不仅要脱贫,还要努力让村民们致富奔小康,要做的事情多着呢!”

(范晶)

新闻推荐

天仙镇 发展特色生态种养业 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媒体记者罗明金)3月20日,天仙镇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会第三次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该镇今年将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殖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全镇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窑坝村...

射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射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