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在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村田间“变现”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遂宁日报 2021-09-17 06:15 大字

这几天,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村村总支书记杜绿全特别忙碌。村里的“巨型稻”开始收割了,每天到稻蛙基地打卡成了他的规定动作。稻蛙基地里,一株株“巨型稻”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已经成熟;一只只身着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外衣”的黑斑蛙在“巨型稻”下玩耍。

一次机遇骡埝村引进巨型稻无抗立体种养殖技术

“这些蛙和水稻关系到村集体收入,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天不去看下,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着眼前的巨型稻和黑斑蛙,杜绿全脸上满是笑容,“我们的黑斑蛙和‘巨型稻’是国科创新科技成果‘变现’的结果。”

国科创新是中科院全资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平台,是中科院“科技运河”战略的重要载体。骡埝村的50余亩“巨型稻—青蛙”生态立体种养项目基地是遂宁国科创新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巨型稻”发展生态种养,落户蓬溪县新会镇的农业项目。该项目以“巨型稻”系列品种种植为中心,加青蛙放养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的稻田复合生态种养模式。

2020年4月,骡埝村与国科遂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签订合约,引进“巨型稻”无抗立体种养殖技术项目,并由国科遂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今年4月,骡埝村投放第一批240余万尾蛙苗,随后又连续投放了几批蛙苗。为了处理新到蛙苗的“应激反应”,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维生素等药物,以保证蛙苗存活率。

“投放蛙苗时,运苗车和室外温差太大,死了不少蛙苗,后面三四批的时候存活率就比较高了。”杜绿全介绍,“巨型稻”与蛙生长周期接近同步,可以做到前期栽种放苗一步到位,中期管理、后期收获同步进行,有效节约了人力和资金成本。

一次合作科技成果“变现”助力乡村振兴

“巨型稻—青蛙”生态立体种养项目以养殖黑斑蛙为主,采取“村集体主导+专业团队管理+企业技术支持”的发展模式。

“巨型稻跟常规稻的种植技术没多大区别,但产量上要高30%—40%。”新会镇党委副书记陈刚介绍,稻蛙共生模式必须以“巨型稻”的种植为基础,常规稻不仅植株高度达不到,抗倒伏能力也达不到“巨型稻”的标准。“青蛙和水稻是共生的,水稻倒伏以后没办法给青蛙提供遮荫的保障,倒伏以后青蛙就没办法在里面生长。”

据了解,“巨型稻”以黑斑蛙的粪便为肥料,整个生长过程不需要施肥。黑斑蛙以水底小生物为食,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达到不施化学农药、全生物防治、绿色无公害的目的。

目前,骡埝村每亩稻田可产1000公斤蛙,按照遂宁市场13元多一斤的批发价,50多亩稻田产蛙可以收入100多万元。相对于以往单一的稻田模式,每亩可以增收2万多元。目前,骡埝村第一批黑斑蛙已销到遂宁、成都等地。

科技成果的变现,让骡埝村乡村振兴提速。看到稻蛙共生的可观效益,新会镇准备再投入100万元,对50亩稻蛙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同时,以骡埝村为核心,通过开拓市场,统一提供蛙苗、统一养殖技术等措施,在全镇范围引导群众参与,真正把稻蛙共生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媒体记者范晶)

新闻推荐

蓬溪县蓬南镇开往重庆潼南区古溪镇的川渝省际公交02线路试运行 惠及遂潼两地10万余名群众出行

9月9日,由蓬溪县蓬南镇开往重庆潼南区古溪镇的川渝省际公交02线路开始试运行。这标志着遂宁再添一条省际公交车,遂宁打造川...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