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群规模宏大
(1742年)的南池书院。书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这也是目前七宝寺中保存面积最大的清代建筑。南池书院将魁星阁、文昌楼等统统纳入其中,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院落,成为传播儒家学说的重要阵地。
七宝寺中还保存着明、清时遗存下来的山门、牌坊等古迹,它们与明清建筑群一道,构成七宝寺多姿多彩的风景、与众不同的魅力。
南池书院书香缭绕
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独特的一种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累大量图书,教研结合,具有成人教育性质。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兴盛于宋代,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大规模查禁、捣毁书院的现象,书院慢慢走向萧条。直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诏令各省建立书院,并赐帑金千两作为建造经费,销声匿迹的书院逐渐兴盛起来。
七宝寺中的南池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南池书院的创始人,名叫王灏。王灏是离七宝寺不远处的王家嘴人,据说他中过进士,先后在湖南、广东等地为官,最高职位为广东直隶连州知府。晚年时,他回到故里,深感乡里寒士入学无门,动了兴学之心,于是捐出自己多年累积的三千多两俸禄选择在七宝寺后山兴建书院,并由他的长子王元臣负责施工。书院于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动工,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落成。书院“上下讲堂,诸生肄业,房屋共47间,两廊4间,为厨厩4间,阶砌黝垩,床窗几席,焕然大备,诸生云集。”很快,南池书院成为南充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最多时达到了300余人。
藏珠山上,形成了前山为寺庙,后山为书院的格局。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山中共鸣共振。
书院落成后,王灏先是聘请庚子举人杜厚庵先生掌院,博士杜润教学。讲明经学,严为训课。两位先生去世后,王灏亲自主持讲授儒学,并命其长子王元臣担任训学。王灏去世以后,书院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聘请举人何立成先生出任书院主讲,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举人杜如川开始到书院掌教。杜如川在书院期间,还向官府报告了王灏先生创办书院的义举,申请加以褒扬;同时,又联合张寰,召集友人捐资,对书院加以培修。
南池书院是按照中国书院建筑的布置方式,四合院式布局,建筑整体布局严谨、轴线分明。整座书院全部是青瓦白墙,屋宇为穿斗式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书院设置了两个峻峭的石阶,分别从末端的南池书院楼到魁星阁内,再从魁星阁到文昌楼内,并在台阶上分别做了两个对称的连廊,从而构筑了一个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室内与室外的多层次的空间。
清末开始废科举考试,倡导办新式学堂,当地廪生何淦侯先生便率领乡人,于1911年春在七宝寺南池书院原址上,创办了国立七宝寺高级小学,让书院的书香,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缭绕;也就是在这期间,张澜先生以顺庆府中学堂监督的身份,亲临指导办学;后来,当地名流罗克正、何伯庆、李询刍等人,考虑这里是西充、南充、蓬溪三县的交界处,提议创办一所中学。于是,他们在七宝寺小学里借得几间房子,办起了私立南池中学。学校很快成为南充地区莘莘学子向往的“圣地”。
留下革命先烈足迹
在七宝寺所在的藏珠山上,有一些当地人叫做“蛮洞”的山洞。这些山洞其实是东汉时期的崖墓。然而,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崖墓,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却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发动群众与反动派斗争,使七宝寺所在的区域,一度成为南充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1928年9月,党组织派中共党员苏俊到七宝寺开辟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苏俊应聘到七宝寺学校担任训育主任作为掩护,和同去任教的何伯庄、王俊超一起,建立了七宝寺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苏俊任支部书记。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共产党员杜培心在七宝寺小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七宝寺区委。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在各乡普遍建立,打土豪,反封建的活动高涨!
在七宝寺这块红土地上,苏俊、杜培心、赵全英等党组织领导人,先后倒在敌人的屠刀下,把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1930年2月,任中共顺庆特区委员的苏俊,受党组织委派,前往蓬溪县发展党员,成立中共蓬溪支部,为暴动作准备。1933年6月初,苏俊被捕,在押往南充大南门刑场时,他高唱《国际歌》,路人驻足观看,称赞他是“不怕死的共产党人”。1933年3月27日,杜培心被叛徒出卖,被军阀枪杀在重庆两路口,牺牲时年仅27岁。赵全英于1931年进入七宝寺小学女子高小班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常常摸黑到远离学校10多里的天宝宫、河离山等地参加党的会议,组织进步青年和妇女贴标语、散发传单,领导妇女抗粮抗税。赵全英除完成党分配的青年妇女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游击队的斗争,1933年6月7日,赵全英不幸被捕。6月18日,赵全英被杀害于南充城外西桥。
七宝寺最早叫做龙台院,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重建于明正德年间。如今,在遗存下来的大殿中,还镌刻有“明正德十三年重建”的题记。左面墙壁上,镶嵌有两块《重修龙台院记》的石碑。明末清初,人们开始将其称为七宝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据新修的《南充县志》说,因藏珠山中的一处山洞中,藏着“佛家七宝”,寺庙因而得名七宝寺;其二、当地老百姓说,七宝寺被周围的老道山、东道山、园林山、大山山、双篮山等山峰环抱,所以寺庙就叫做七宝寺。
一处明清时代的建筑群,何以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有关专家介绍:七宝寺既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又是多元文化交融共处的场所。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并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
七宝寺占地面积1426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在藏珠山顶处,有一处遗存的明代大殿。大殿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是在殿中的柱子上,标注大殿重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是川北地区稀少的明代建筑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大殿为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大殿平面呈长方形,面宽21.8米,进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殿内总面积270平方米。殿内原有佛教菩萨造像,后来被毁坏,如今只留下明朝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书写的“礼堂”二字。此外,杨瞻还留下过一首《过七宝寺》的诗:
寺坐山头不计年,白云蒙树巧张绵。可亲山色忽明没,无奈风光争后先。寂静丛林天设境,逍遥骚客地行仙。停骢暂说禅家话,尘降情怀觉洒然。
除了明代建筑外,七宝寺还有若干清代建筑:一是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前殿为木结构穿斗式座架,悬山式屋顶,脊高4.93米,面宽三开间10.41米,进深10.09米。二是修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文昌楼。文昌楼与大殿相距3米,木构一楼一底建筑,通高7.18米,面宽五开间21.75米,进深8米,前后撩檐木枋相距9.82米,穿逗式屋架,前檐为单檐,后檐为重檐,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分心用五柱。三是修建于清乾隆七年
距南充市嘉陵区约65公里,在缓缓流淌的西溪河畔,耸立着一座树木葱茏、秀色迷人的藏珠山。藏珠山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七宝寺。这里,保存着明、清两代4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里,有办学长达270余年的南池书院;这里,有革命先烈开展地下工作的遗存……七宝寺融寺院、书院、革命遗迹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并存格局,对研究与传承明清建筑、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本地民俗、工艺不可多得的物证资料。七宝寺以其独特的魅力,跻身于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七宝寺:
绵延在古建筑中的多元文化
■文/贾登荣 图/黎杰
新闻推荐
(何寒露全媒体记者陈颖)日前,工行遂宁分行纪委书记鄢春杰带领综合部负责人和扶贫工作人员前往所帮扶的蓬溪县三凤镇梨树沟村...
蓬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