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绪胜: 游离于古典与现代诗歌之间
诗人邱绪胜
“读到‘有’字的时候/务必读出水的柔若无骨//有,就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和水到渠成的自然熨帖//山谷里有风/山谷也有雨/山谷里有苎麻//你总会想起那一句俗语:风调雨顺//风雨中的苎麻//迎着朝阳而舞蹈/迎着朝阳而茁壮生长……”近日,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赛和“巴山杯”全国新农村诗词大赛颁奖典礼在达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此次齐聚于此,共赴一场诗歌盛会。
大竹中学教师邱绪胜以一组古典文学与新诗相结合,用笔墨从苎麻写农耕文明的历史变化、挖掘农耕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同时又饱含了对大竹地域文化深厚情思的组诗作品《关于中国苎麻之乡的记忆片段》,在全国各地2258位诗人的12500余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近日,记者走近这位青年诗人,聆听他那些与诗歌不得不说的故事。
少年郎是个“诗歌痴”
上世纪70年代,邱绪胜出生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西华乡的一户农家,心有所志的他总是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在贫瘠的乡村教育中汲取营养。幸运的是,他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都是虔诚的文学爱好者或写作者,这对他文学素养的养成和提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邱绪胜的语文成绩一直十分优秀,1989年秋,他考入了绵阳师专中文系,在这之前,他对文学感兴趣的方面更多在于写小说、散文以及评论。在绵阳师专学习期间,其老师之一、绵阳小说家杨江源常常邀请川内外的大诗人来校举办诗歌讲座,激发了包括邱绪胜在内的众多学子欣赏诗歌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诗歌创作氛围。而令邱绪胜真正对诗歌痴迷,还是诗人雨田来校举办诗歌讲座之后。
“雨田让我知晓,诗歌的意境可以那样神秘,用词结构可以那样优美灵动。诗歌给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外一扇窗口,在复杂纷繁的现代社会,也能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和抚慰。”此后但凡有空,他就读诗、抄诗、写诗,一本本满是墨迹的抄诗本,无声地诉说这个18岁的少年郎对诗歌的痴狂。
初出茅庐获得“大奖”
上世纪90年代初,邱绪胜在《剑南文学》发表了第一首诗,看着当年青涩的文字,邱绪胜不禁笑出了声,“人生总得成长嘛。”
见证邱绪胜诗歌成长的正是他于2001年在“彭山”诗歌散文节上捧回的全国征文一等奖证书及五千元的奖金,这个奖项让川内诗坛知晓了这位青年诗人的名字。
创作诗歌,邱绪胜讲求亲身感受。在大竹月华镇九银村,邱绪胜见到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喜搬新家的场面后,他用灵动而富有感情的文字,写下《用月之光华,锻造九银之纯》这首诗,从月华巴人时期的灿烂文明写到现代月华人的自强不息,讴歌了改革开放40年来以来,落后乡村的美丽嬗变。
通过采风、诗会交流等方式,邱绪胜积累下巨大的创作财富。2008年,他出版了个人诗集《阳光戒尺》。诗集中收录早期创作的50余首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故乡的追忆与讴歌,如《苎麻,我们故乡的野女人》;还有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如《百度你一下》《蛙声,渗入城市的水泥墙》等,有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阳光戒尺》表达的是师长的教诲,一种哲思,或者某种艺术,包括诗歌,对我的人生的启迪开化作用。”谈到诗集的取名,邱绪胜这样解释。
多年的诗歌创作中,邱绪胜有诗作三百余首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刊物公开发表,并入选《新世纪十年四川文学评论精选》等书中,曾获得第二届巴渠文艺奖。2009年,他被大型诗刊《芙蓉锦江》评为“十大新锐诗人”。
创作融合古典与现代
曾经的邱绪胜在诗歌创作上,钟情于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的朦胧诗。他说:“我那时很喜欢何小竹的《梦见苹果和鱼的安》,诗中涉及了暗喻、象征、潜意识等东西,神秘灵动,令人遐想。”
由此,邱绪胜早期作品也呈现出朦胧派的特点,不过考研川大新诗方向落榜,转而到西南民族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的现实,让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发生了“偏离”。
研读古典文学,必然会接触到《诗经》。这些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传唱的歌谣,其质朴写实的描写,以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形成的韵律感强等特点,都真实地触动了邱绪胜,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一种“游离在古典与现代诗歌之间”的特点。
邱绪胜在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关于中国苎麻之乡的记忆片段》正是体现这一特点。“大竹县是苎麻之乡,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苎麻就连成一片,风一吹,青海飘动的景象占据我的脑海。”他特意把多年写下关于苎麻的诗歌重新整理,最终以苎麻的地域、历史、生产状况、展望等六个篇章呈现。
如组诗三《东门之池》灵感就源于《诗经·国风·陈风》中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沤麻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而邱绪胜所写的《东门之池》融入了自己生活体验和感悟,这种古典与新诗相结合的写法产生了一种“时空的对望。”
“过去我把创作视角集中于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竹城之美让我写下太多关于她的诗篇,我希望在革命题材和长诗写作上有所进益。同时也希望利用老师这一身份,培养一批创作者,将诗性的种子撒播到更多地方。”提及未来,邱绪胜对自己有着这样的期许。
□本报记者 戴静文 文/图
新闻推荐
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蓬溪县检察院精心选派讲政治、讲担当的高学历人才于善宾到吉星镇贫困村桂枝村担任第...
蓬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