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还有如此众多民俗
江玉祥在讲座中。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文/图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广泛、民俗丰富。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四川人过端午节有没有不一样的风俗?
6月2日,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江玉祥,在四川省图书馆作“风俗如狂重此时”讲座,漫谈端午的起源和习俗。
一 端午起源历史悠久
“风俗如狂重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竞渡曲》,描绘了当时沅江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古往今来,在众多文献资料中,都记载了古代民间过端午节的场景,十分隆重。
江玉祥介绍,关于端午节起源,一直以来说法众多。据统计,如今各地关于端午的名称就有20多个。“除了端午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端阳节、天中节、浴兰节、龙舟节等等。”江玉祥说,从中也可以看出端午节的起源内涵丰富,流传广泛。
如今关于端午节起源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为纪念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南北朝时期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此外,根据文献和记载,在不同地区还有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不同说法,包括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等,这些说法甚至早于纪念屈原投江之说。而闻一多在文集中对端午的考证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节日。“另外,还有认为端午是起源于古代巫节,重在祛病除邪等。”江玉祥说,从众多说法都可以看出,端午在民间起源较早,习俗非常古老。
二 民间习俗丰富多彩
江玉祥说,作为民间重要节日,端午节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在古代民间,五月俗称恶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滋生出各种病虫害和疾病。因此在端午时节,家家户户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佩戴彩丝、香囊,全家人采杂药煎汤沐浴等,均为祛病、辟邪等。
江玉祥介绍,过去还有地区端午节盛行贴天师像或钟馗像,如南宋陈元靓编撰《岁时广记》中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
端午时节,吃粽子必不可少,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江玉祥介绍,如端午起源一样,如今大部分人认为,包粽子正是为了纪念屈原,即如史料中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取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同时,在古代粽子也称角黍,在晋代文献《风土记》中记载,是用菰叶裹黍米制作,认为这是为了调剂阴阳。
端午节另一重要习俗,则是划龙舟,并流传至今,成为端午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一些多山少水的地区,则形成了‘游百病’习俗。”江玉祥介绍,清代《蓬溪县志》就记载了当地端午“游百病”的民俗:县依山为城,民辟病者,率出游以厌之,俗谓之“游百病”。
三 喝雄黄酒要加大蒜
端午节流传广泛,在各地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习俗。四川人过端午,也有一些特别之处。
“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四川人端午节也要喝雄黄酒,但与别处不同,喜爱在其中加入大蒜。
江玉祥介绍,根据清代《成都通览》记载,端午节成都人过节必须要买“红白糖、酒、雄黄、蒜”。红白糖用于吃粽子,酒、雄黄、蒜则用于制作雄黄酒。
此外,四川传统的端午节食品,除了粽子、盐蛋等之外,还有鳝鱼以及苋菜。端午时节的鳝鱼十分肥大、鲜嫩可口,民间还有说法认为过了端午鳝鱼就“不能吃了”。
江玉祥介绍,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端午节时,四川的民间灯影戏班和川剧团还要唱专门的过节戏。这天戏班唱的戏目中,必有一出《雄黄阵》。据悉,《雄黄阵》又名《盗仙草》《盗草》《三仙岛》,是经典川剧《白蛇传》中的一节。
“隔河望见嫂穿纱,背上背个奶娃娃。问呢情嫂哪里去?五月端阳回娘家。”这是过去成都市大邑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五月端阳回娘家》。江玉祥介绍,在四川还有端午拜节的习俗,亲友间要互相拜节,馈送粽子、盐蛋和香包、扇子等辟邪礼品,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偕同女婿回娘家向父母拜节。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一些地方还有“五月十五”过大端阳的习俗。根据清嘉庆刻本《华阳县志》:“(五月)十五日,俗谓之‘大端阳’,饮食如五日。”江玉祥介绍,这一习俗,在一些地区保留至今,例如泸州合江焦滩大端阳节,入选了省级非遗名录。
新闻推荐
周霖临督导调研蓬船灌区工程建设情况和防汛工作 推进工程建设 做好安全度汛
(全媒体记者侯跃)5月28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周霖临深入蓬溪县,督导调研蓬船灌区工程推进情况和防汛工...
蓬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