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雪君:在诗意的天空飞翔

遂宁日报 2019-03-18 10:02 大字

◎全媒体记者胡蓉

文艺家小传

庞雪君,遂宁蓬溪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1987年开始写作,诗歌先后发表于《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潮》《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作品入选《大海截句》等多种诗集,并著有个人诗集。

爱读哲学与经济的诗人

夜幕降临,暖暖的灯光亮起。这是庞雪君家最惬意的时段:一本哲学书,一杯清茶,她可以在阳台座椅上不间断地阅读两个小时以上。

这是家里延续多年的传统,往上追溯,甚至追忆到40余年前。彼时,在蓬溪中学的校园里,阅读,是庞家几姐弟每晚的必修功课。

当同龄小伙伴正热衷于小人书时,年幼时的庞雪君喜欢的,却是哲学类的书籍。或与身为政治老师的父亲有关。“那是一个神奇又奇妙的世界”,她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了解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接触到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这些在彼时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的哲学书籍和大量马列著作,成为庞雪君最早的开蒙书。

伴随着父亲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注解,这些哲学书籍为年幼的庞雪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们的思想与世界观,与我们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开始喜欢思考,庞雪君变得更安静。

再之后,她开始读经济类型的书籍,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丰富的阅读,让这个年少时很少出川的少女,思想变得更深邃、更自由。长大后才发现,年少时阅读的那些书籍,成为庞雪君开始写诗的基础。

用宁静的心灵感悟世界

因有300度的近视,庞雪君日常生活里习惯带着眼睛。但当她摘下眼镜时,你会发现她的眼睛极具灵气,明眸善睐,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诗歌,也极有灵气。1989年,当庞雪君开始写诗时,第一首诗歌,就在中国当代诗坛创刊最早专业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上发表。

“雪君诗歌除去一般意义上女性语言意识的细腻与敏感,她更注重听从内心直觉的可能指令。通过想象力的大胆植入与焊接,超现实般——历经内心经验提炼与过滤的词语个性呼吸与光照,常常在出其不意的瞬间,揭示出被混乱无序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惯性遮蔽的生存与生命意义。”这是《存在》诗刊主编陶春,对她的评价。

她的诗歌,是用一颗宁静的心灵去感悟世界。“是有呼吸的、流动着温暖的血液的感悟……诗歌语言简洁有力,从不刻意雕饰,其诗看似信笔而就,实际上充满了连接一个个意象的合理契机,大自然真善美的内涵与外延全蕴藏于她的宁静之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富于立体感的诗意空间。”这是中国当代诗人解非对庞雪君的评价。

2017年前,诗人杏林从没有读过庞雪君的诗。一次偶然,他在一个微信平台上读到了庞雪君的一组诗歌。“干净,就像刚下过雨的草地;简洁,细细品来而又韵味悠长;温暖,仿佛今天的太阳照在脸上……”纯粹,是他对庞雪君诗歌最真的赞美。

18年的停笔后诗歌重现

与其他诗人相比,庞雪君的诗并不算多的。从1989年写诗至今,累计约300余首。

这与她的经历有关。纵观庞雪君的诗歌经历,会发现她曾停笔两次,第一次是1993年至2002年,第二次是2006年至2015年,巧合的两个9年,行成庞雪君诗歌生涯中的18年空白。结婚、生子、飞奔的工作、不停地调动……异常忙碌的生活,让庞雪君停下了创作的步伐。但她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和记录。

重新拾笔的原因也很凑巧,或是新接触网络,给了她诗歌一样的自由和快感,使她重新进入了极具精神向往的诗歌境界,让她用诗记录下真实又未知的日志;或是节奏终于能够放慢,鲜活的诗句与窗外的景色能够深度交融。

第三代代表诗人何小竹说:“把诗歌当成日志写,或者把日志当成诗歌写,在现在的网络博客中并不少见。但像雪君这样具备现实关怀的诗歌日志却是少之又少的。她不仅为自己写作,也为这个时代而写作,她让我重新看见了诗歌的力量。”

喜欢阅读,喜欢旅游,喜欢认真地活在当下。她创作的每一首都在刊物上公开发表,都在诗坛引起重新的关注。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曾评价她:“雪君的诗从日常出发,从生活细节中提炼诗性,她体验到了生活的赐予,现代而又沉静,波澜在平静的湖水下涌动。她发展了一种非常丰美的日常诗学。”

2018年,《诗潮》杂志用30个页码刊登了庞雪君的诗歌。这份大手笔,是对她诗歌最好的评价。

她的脚步缓慢,诗歌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对话救人英雄黄晓洪 对唐师傅我很愧疚

参与救人的网约车司机黄晓洪3月16日凌晨1点,和唐超一前一后跳下河中,最终救起落水女子的网约车司机黄晓洪接受了本报记者的...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