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创新模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车间 让他们充满脱贫信心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县始终把实施就业扶贫作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一环来抓,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来创办“扶贫车间”,并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达到“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目前,我县已建立作坊式、厂房式、产业基地式各类就业扶贫车间8个,为贫困人员提供545个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216人,帮助152个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辐射带动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
收入稳定又能照顾家
每天天刚亮,冯玉霞便起床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洗漱、喂饭,在安顿好丈夫后,她看看了挂在墙上的时钟,不早不晚,刚好7:30,她拿上外套走出门,来到了一公里之外的蓬溪琪英菌业上班。这又是忙碌的一天。
说起之前的日子,冯玉霞欲言又止。丈夫瘫痪在床,家中还有两名大学生需要抚养,2014年,冯玉霞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块压在冯玉霞心中的石头几乎摧毁了她,“那时整天以泪洗面,没有生活的希望。”冯玉霞说,她曾以为日子不会再好起来了。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冯玉霞来到琪英菌业,成为“扶贫车间”的一员。由于勤劳肯干,冯玉霞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平均月收入达到3600元,并已于2016年脱贫摘帽。“有了稳定的收入后,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生活也有奔头了,‘扶贫车间’真是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冯玉霞笑容满面地说道。
走进全空调低温的“扶贫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削菇、称重、打捆,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在这里,还有很多和冯玉霞一样因“扶贫车间”而改变生活的人。
在堆积如山的杏鲍菇身后,记者见到了瘦小黝黑的蒋从琼,只见她动作麻利地拾起杏鲍菇,熟练的削菇技术让她一天能挣100余元。2014年,对于蒋从琼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丈夫车祸重伤且撞死一人,不仅丧失劳动力,还背负巨额赔偿款,祸不单行的是,女儿也患上癫痫。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蒋从琼是脸上愁云密布,一家人在风雨飘摇中坚持着。
“在最绝望的时候,是‘扶贫车间’给我带来了希望。”蒋从琼说,当时村支书告诉她,自己可以到不远处的琪英菌业打工,且所在的岗位不打卡、不考勤,做多少挣多少,“我那时压根不信,没有企业会要这种员工。”因为丈夫和女儿需要她照顾,她根本不奢望能找到如此“自由”的工作,蒋从琼将信将疑地来到“扶贫车间”。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经过一对一培训后,她很快上岗,并在一个月结束后拿到了3000余元的工资。
如今,在蒋从琼的脸上已看不见愁容,取而代之的是经历苦难后的幸福微笑。
全县推广扶贫造血器
“以前在外都是给别人打工,这几年政府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回家乡创业,我就决定自己回来开厂当老板,为家乡扶贫舔砖加瓦。”在蓬溪县历旺传统手工粉条生产专业合作社,是由任隆镇矮垭口村通过就业扶贫政策扶持引导返乡创业能人罗志文出资30余万元创建的蓬溪县首个就业扶贫车间。目前,该车间厂房面积400平方米,年产值预计达100万元,长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共吸纳11名贫困人员就业,年平均劳务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
同时我县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化激励措施,给予企业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服务支持,为车间建设提供租赁土地、配套设施建设、证照办理审批等“一条龙”服务;吸纳贫困劳动力奖补服务,给予扶贫车间招用每个贫困劳动力1000元的一次性奖补等;给予参加“扶贫车间”就业的劳动者免费培训……一项项接地气、暖人心的惠民政策,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积极加入到“扶贫车间”。
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让贫困人口通过劳动脱贫,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扶贫车间”将机械的“输血”转变成自我“造血”,将“等靠要”转变为“自己要”,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全媒体记者黄祎然)
新闻推荐
11月1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纪委监委、市依法治市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调查类全媒体直播节目《阳光问廉》2018年...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