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同舟客 何时到永嘉 中国百名文化记者温州永嘉行纪实
鸟瞰永嘉书院
桥头纽扣城
狮子岩村的清晨
楠溪江漂流
苍坡古村倒影
温州,古时亦称永嘉,浙江省辖地级市,简称“瓯”。
清代有词道:“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壮美的江山,有着无限的诗情与画意,“孕育”着道不尽的故事。有2000余年建城历史的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循着历史的脚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中国百名文化记者看温州,聚焦大美永嘉,文化永嘉”大型采访活动落下帷幕。
“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这里充满商业味吧?”“号称江南水乡,这里只有温婉吗?”……
如果说,来之前,对这里的认识禁锢于片面之间。为期四天的采风,我们则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千年永嘉”。
记者们叹曰:“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个温州。”此行似一本厚重又鲜活的地方文化启示录,刻录着源远流长的瓯越文化。我们纵情山水,恣意行走在这座东南一隅的滨海之城,探寻她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李灵越
A、温州是一曲奋进的创业歌,长途跋涉,做好改革先行者
1978年,被几条大江阻隔的温州,在民谣中怨叹“坐着倒霉(煤),站着等死(水)”的温州,终于“拨开”了云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以及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给温州和温州人带来机会。
此时,温州凄风苦雨,摆脱困局的急切,在这片土地上悸动。此时,温州籍籍无名,有名的只有依托“百工之乡”的传承,出现在他乡街头巷尾的弹棉郎、修鞋匠、木工……
但这个群体,很快被“温州人”这个统称替代。
历史的风云际会,跌宕起伏,但温州人恪守着一种执著,坚定了一个信念,也以探路者、打灯者的角色,一往无前。
时光回溯,中国第一家农村专业市场在40年前的永嘉县桥头镇诞生。从这一时刻起,这个被人们誉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世界纽扣之都”的小城,就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系”在了一起。
采风的第一站,我们乘坐大巴,来到的便是中国桥头纽扣城。只见不同门店滨水而立,门店里面,五花八门、款式各异的纽扣看着就令人心生喜爱。
“说到桥头纽扣城,其实她最有发言权。”讲解员一句话拉回大家的注意力。转头望去,一位瘦小的老奶奶缓缓进入人群,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峥嵘岁月。
老奶奶叫王碎奶,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之一,桥头纽扣市场创始人之一,当年的贫穷让她“豁出去”在永嘉桥头摆地摊卖纽扣,这一“豁”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更带动了当地纽扣市场的崛起。
窥一斑而知全豹。王碎奶的创业史只是40年长河中的一簇浪花。40年来,从家庭工业起步,这个滨水小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快速前行、不停奋进,并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离开桥头纽扣城,采风团随后走访了育才控股集团、报喜鸟集团、红蜻蜓集团。企业创业史都让大家为之动容。从制造业、文化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园……温州多个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民营经济正在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上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从前的这里给人的印象,停留在目之所及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但周边建设、城市规划还未跟上脚步;如今的这里,已经满是鳞次栉比的座座高楼,繁华街道的葱茏树木,还有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温州变了,变得美丽、大气了!
菇溪河,是此行难忘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秋风拂过,河水清澈,小桥流水人家。
“这不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吗?”人群中,不知是谁叹了一句。是啊,深秋的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中倒映着山恋叠嶂,映衬着小镇的宁静悠远。天低白云矮,心,就落在无比惬意之中。
正感叹景色之美,却听桥头镇负责人说起了从前境遇“惨痛”的菇溪河。原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桥头镇走出了发展纽扣、拉链的特色区域发展之路。两岸建起了上百家小作坊,当时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大量工业废水、岩粉和洗涤剂直排入菇溪,导致河道一度成为“牛奶河”“垃圾河”。
2008年,当地痛定思痛,自发捐资数千万元,用于菇溪河整治的启动资金,政府也启动了菇溪河道治理工程。
长达十年的治理之路,终于为小镇全域换来潺潺清流。
“温州人的善行让我格外感动。”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初小玲看来,温州,亦如其名,是座温润的、有温度的城市。她曾在炎炎夏日,行至温州的乡间小镇,意外地发现,几乎每个村的村口都有一座凉亭,有专人煮茶,免费供饮。这在其他经济大市是鲜有的。“向善,会成为温州未来发展的很大动力之一。”
四十年的历程,风云起起落落。但是,从曾经起步到未来跋涉,温州先行改革的初心从未改变。温暖之州的坐标体系,已经有着不同的朝向构成。这种摆脱单一经济而呈现的多元,注定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B、温州是一本厚重的文史书,仔细翻阅,方可品其中滋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鹿城区广场路的谯楼,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城,在晨曦中渐渐苏醒。
翻开历史的书页,温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这里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山水诗,从这里发祥;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在这里诞生;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由这里发源;这里,还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游泳之乡、国际象棋城、中国诗词城、“百工之乡”……历史上中原文化、重商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等交汇交融,造就了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瓯越文化。
沿着风景秀美的高速公路,采风团来到瓯窑小镇。刚一踏入存有唐五代瓯窑旧址的小镇,一派古风袭来,韵味悠长。这里白墙黛瓦、青山绿水且文化味十足,每间房屋门前墙上都写着不同的“家训”。
莲瓣纹盖盏,浅灰白胎,施淡青釉,简约而含蓄;青釉剔刻莲瓣纹净水碗,造型端庄,釉色青中带黄,明亮莹润……云品·瓯忆工作室展厅陈列展出了十余套以古代工艺制作的新瓯窑产品,在保留瓯窑青瓷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审美,让采风团流连忘返。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乔林生赞叹道:“以前总觉得温州只是追求速度,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想到竟如此珍爱文化,在寻求自身突破中,并没有忘记输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源动力。
的确,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的。解密发展的奥妙,温州自成一体的经济与地域格局,孕育了多元、开放而又富有创新性的瓯越地域文化,使这片土地上升腾起了璀璨的文化星宿,也让温州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以“温州模式”而闻名于世。
一部温州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财富的积淀史,一部文化烛照未来的创新史。
所以我们说,“温州模式,温州速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足够重视文化,发展才有后劲。”
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依山拓海发展变迁的典型代表,塘河水系是温州城市“依山拓海”发展变迁的“年轮”,堪称我国海塘工程中的奇观。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三国伊始至清末,海上贸易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这里是以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基因的手工商贸重镇,其倡导的“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事功思想,成为温州思想文化的主脉。
温州一行,还听了许多温州人“胆大包天”的故事,从包机到成立民营航空公司,以及温州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民间集资的飞机场……果不其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温州人大胆创新、想干就干的精神着实令人震撼。
远观近40年,“小题大做”“举轻若重”“无中生有”,这些温州涌现的非公经济现象,折射着温州人的创造力、创新力。近看这几年,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从“信用危机”到“基本修复”,这一历经阵痛的蜕变之旅,从一个侧面折射着温州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凸显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因为文化绵延不绝,才有真正的发展振兴。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间,何以赋予“温州制造”更厚重的文化价值?
立足新时代,温州要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与时俱进秉承“文化基因”、发展“温州模式”,从中找到烛照未来的力量。
“文化是流淌的精神河流,每一代人都要以自己的创造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使其不断向前流淌。”采风团对“文化的温州”在新时代续写创新史充满信心:“曾经,温州在其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文化基因的催动下,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今,温州勇担‘两个健康’先行先试新使命,我们相信流淌在温州血脉中的强大文化动力必能使温州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C、温州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用心品味,恣意纵情山水之中
碧水盈盈,青峰点点,白帆片片,渔歌互答。即使没有“谢公屐”的“加持”,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笔下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永嘉仍是美好如昔。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也有诗句云:“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则赞叹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足可见,有着秀丽山水风光的永嘉自古为人称道。
作为谢公故乡,一览楠溪江是大家都期盼的。
楠溪江有72湾、36滩。以江美、涧曲、瀑多、潭碧、峰奇、岩秀、石怪、洞幽、村古、蓬溪著称,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说,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水田园名胜区。
还未看,便醉了。
当真正走入有山皆绿、无水不清的楠溪江,时见村落隔树参差、霜林滩上醉染,更兼有江上清风、山间鸟鸣,大家便不自觉地把步子放慢了下来。
悠悠三百里,处处皆景。沿着江畔行走,瞥见路旁若隐若现的浅滩,直奔而去,顶着太阳、蹚着水,听江中飘过竹筏上阵阵的笑声,看一片片滩林、一处处田园、一簇簇芦苇荡,心的收获满满当当。
我们坐在竹筏上,水流很平,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的卵石和嬉戏的鱼儿。大家沉醉在山水之间,看楠溪江沿岸如画的风景,听船工说着祖辈的故事,嗅桂花的香气。沿途的诸多古村落,或做农庄或变民宿,让人不时眼前一亮。
如果说温州绵延的山水过去给人的印象像一名温婉的女子,那么此行,又令人觉得,过去的印象未免片面,葱翠的山环抱着流淌的水,温州,既有女子的温婉,也有汉子的潇洒浪漫。
除了自然孕育的山水之美,温州的古村落值得称道。
古时温州是小巷的天下,小巷狭长而秀雅,是温州真正的人文基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疏落花格窗”,景致极美。街巷里的人来人往、水流石桥、古井名泉和石柱牌坊等江南老物件,仿若时光停歇。
走进楠溪江畔的古村,屿北村与都市不过是“咫尺”距离,却恍如两个世界。这里安静而沉寂,鲜有陌生人造访,就连小猫在巷间走来,感觉也好像故意蹑手蹑脚。这里格局严谨、风格素朴,茂林修竹、田舍书院,田园风光与耕读理想交融,柴米油盐与诗情画意共存。
幽深的古巷尽头,一株硕大的丹桂树盛开着,那一团团橘红色的小花朵静悄悄地躲藏在层层绿叶中,不经意地显露她的美。秋风里的寨子旁,一簇硕大的鲜花正灿烂地盛开,与崖上一些不知名的各色小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全国古代村落能保存这么好这么全的地方真不多。”大家纷纷感叹,这些从晚唐、两宋、元代起一点点形成的村落,至今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它们如山水诗一般清丽古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人们对楠溪江的书写和歌咏。
作为最早提出“事功”思想、推崇“义利并举”的热土,温州素来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对绿水青山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有着绝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温州,如何更好地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听当地居民介绍,“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当地历史文脉”等文艺范儿的词句,已经成为当下温州打造农村新经济的主旋律。
于是乎,一座座乡村旅游示范区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古朴的民宿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一个个特色的农产品被打造成全产业链,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
在温州,我们看到层出不穷的农村经济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温州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方向。世世代代渔樵耕读于楠溪两岸的人们没有空负谢公留下的文采风流,更对得起这一片好山好水。
山水交融,天人合一,文化传承。千年之都——永嘉,别了。
(图片由温州日报提供)
新闻推荐
2018年第三期《阳光问廉》开播 压实责任重担当 倾力为民办实事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对标省委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部署,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
蓬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