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走上脱贫新战场 退伍军人冯应三返乡创业流转700亩土地助农增收

遂宁日报 2018-08-28 10:47 大字

“最近天气好,青椒可以摘第二批了,乡亲们又要挣一笔钱了。”冯应三站在蓬溪县鸣凤镇大桥村的坡地里,迎着烈日查看青花椒基地套种的青椒长势。去年1月返乡创业以来,他依托流转的700亩坡地发展产业,已带动当地81户村民增收。

退伍军人返乡创业

卖掉饭店到山坡种青花椒

“农村娃,当过兵,开过店,如今只想做农业。”33岁的冯应三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他曾在部队磨砺了7年,多次荣获三等功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退伍后在成都开了饭店、茶楼,日子过得很红火。

挣了钱的冯应三,心里总挂念着家乡,每每回乡都感叹条件差。他的家乡在鸣凤镇大桥村,与南充市大兴乡交界,山高沟夹,基础差,撂荒地多,是典型的贫困村。“我就爱跟种养殖打交道,想着是不是能带着乡亲们找到致富门路。”

走出去看项目,请专家实地考察。来回10多次奔波后,冯应三确定了目标,“大桥村海拔300—600米,非常适合种植青花椒。”

说干就干。2017年1月,冯应三卖掉3个饭店,揣着100多万元回到山沟里。家人不解,“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要回去折腾。”乡亲们也不相信,“租赁我们的土地,雇佣我们去干活,就我们这里山沟沟能成事?”镇村干部带着冯应三挨家挨户作解释、讲发展,最终以230元/亩,每年递增5%的价格,与130户农户签订协议,流转了700亩坡地。

“坡地多,草比人高,开荒请不到人。”冯旋应三不怕吃苦的劲头又来了,自己操作旋耕机开荒,从这个山坡开到那个山坡。2个月后,700亩基地成形了,人也瘦了近20斤。为了科学种植青花椒,冯应三还从汉源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员,常住大桥村,手把手教村民们栽种、除草、打药、整形。很快,从汉源购买的青花椒嫁接苗装扮着一个个山坡。

坚持产业长短结合

务工+套种带动81户村民增收

“初产期亩产1000多斤,就是1000多元;再过3年进入丰产期,亩产超过2000斤。”去年底,冯应三成立了蓬溪照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81户农户加入,其中贫困户67户。此外,还有10余户村民入股50亩土地,以“合作社出技术和管理,村民出劳动力和土地”形式来分红增收。同时,还有50—60名村民在基地实现季节性务工,年人均增收5000元。

青花椒要到后年才初见效。为了实现产业长短结合,冯应三今年又培育了90万株青花椒苗将在9月销售,并带着村民在基地套种青椒——为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再由合作社收购产品销往遂宁和成都。“青椒有5个月产量期,亩产至少5000斤,项目好来钱快。”

“6月份摘了300多斤挣了400多元钱,第一批还有2/3没有摘,第二批又要摘了,确实比种庄稼强。”年过七旬的冯中元,因老伴患病致贫。如今有了2亩土地流转的收益,去年10月又进入基地务工,平时自种8分地青椒销售,预计年收入上万元。尝到产业甜头的冯中元,不仅今年有信心脱贫,明年还要跟着冯应三干。此外,大桥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时,也依托基地种植了30亩青椒。

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村民们也竖起大拇指,“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还带动我们共同增收。”今年7月,冯应三当上了村支部副书记,肩负着更多的脱贫责任。“计划再流转300亩地,扩大青花椒种植面积,并发展鱼塘虾塘,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增收。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业主的产业发展。”

(全媒体记者熊燕)

新闻推荐

蓬溪县开展暑期汛期旅游安全专项检查 查找薄弱环节 做好各项安全防范

(佘学军徐良志全媒体记者谢良栩)为切实开展好我县的“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工作”,针对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可...

蓬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