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冯应三的脱贫“新战场”
他卖掉3个饭店,揣着100多万元回到山沟里
他高薪聘请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植青花椒
他成立蓬溪照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81户农户加入
他在青花椒基地套种幼苗和青椒,实现产业“长短结合”
他今年当上村支部副书记,肩负了更多的脱贫责任
“最近天气好,青椒可以摘第二批了,乡亲们又要挣一笔钱。”7月16日,冯应三站在蓬溪县鸣凤镇大桥村的坡地里,迎着烈日查看青花椒基地套种的青椒长势。去年1月返乡创业以来,冯应三依托流转的700亩坡地发展产业,已带动当地81户村民增收。
卖掉饭店返乡创业聘请技术员种植青花椒
“农村娃、当过兵、开过店,如今只想做农业。”33岁的冯应三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他曾在部队磨砺了7年,多次荣获三等功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退役后在成都开了饭店、茶楼,日子过得很红火。
挣了钱的冯应三心里总挂念着家乡。他的家乡在蓬溪县鸣凤镇大桥村,与南充市大兴乡交界,山高沟夹,基础差,撂荒地多,是典型的贫困村。“我就爱跟种养殖打交道,想着是不是能带着乡亲们找到致富门路。”
走出去看项目,请专家过来考察。来回十多次奔波后,冯应三确定了目标:“大桥村海拔300-600米,非常适合种植青花椒。”
说干就干。2017年1月,冯应三卖掉3个饭店,揣着100多万元回到山沟里。家人不解:“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回去折腾?”乡亲们也不相信:“租赁我们的土地,雇佣我们干活,就这山沟山坡的能成事?”镇村干部带着冯应三挨家挨户作解释,讲发展,最终与130户农户签订协议,流转了700亩坡地。
“坡地多,草比人高,开荒请不到人。”冯应三不怕吃苦的劲头又来了,他自己操作施耕机开荒,从这个山坡开到那个山坡。两个月后,700亩基地成形了,人也瘦了近20斤。为了科学种植青花椒,冯应三还从汉源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们栽种、除草、打药、整形。很快,从汉源购买的青花椒嫁接苗装扮了一个个山坡。
坚持产业“长短结合”务工+套种带动村民增收
“初产期亩产1000多斤,就是1000多元;再过3年进入丰产期,亩产超过2000斤。”去年底,冯应三成立蓬溪照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81户农户加入,其中贫困户67户。此外,还有10余户村民入股50亩土地,以“合作社出技术和管理,村民出劳动力和土地”的形式参与分红增收。还有50-60名村民在基地实现季节性务工,年人均增收5000元。
为了实现产业“长短结合”,冯应三今年又培育了90万株青花椒苗,计划9月销售出去。而且他带着村民在基地里套种了青椒——他为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再由合作社收购产品销往遂宁和成都。“青椒有5个月产量期,亩产至少5000斤,项目好,来钱快。”
“6月份摘了300多斤挣了400多元,第一批还有2/3没有摘,第二批又要摘了,确实比种庄稼强。”年过七旬的冯中元,因老伴患病致贫,如今,他有2亩土地流转的收益,又有基地务工工资,平时还自种8分地的青椒进行销售,预计年收入上万元。尝到产业甜头的冯中元有了信心脱贫,表示明年还要跟着冯应三干。
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村民们也竖起大拇指。今年7月,冯应三当上村支部副书记,肩负了更多的脱贫责任。他说:“计划再流转300亩地,扩大青花椒种植,并发展鱼塘虾塘,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增收。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业主的产业发展。”(全媒体记者熊燕)
新闻推荐
蓬溪县城管执法局开展“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集中整治行动 规范城市管理 净化城市形象
占道经营、城乡结合部脏乱差、KTV、夜啤酒、建筑施工噪音扰民现象等城市管理秩序问题被列入我县“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