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蓬溪 脱贫攻坚“绣”出精度 产业扶贫结出硕果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9-28 04:32 大字

琪英菌业厂区一角。

天福万象农博园。

□蔡征波

金秋九月,在稻谷飘香的日子走进蓬溪,自有一番丰收的喜悦和别样的风采。

蓬溪是一个农业大县,更是遂宁市贫困村最多的区县,自2014年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以来,蓬溪有贫困村83个,贫困人口23850户51769人,小集中、大分散、个体性、插花式特征明显。可喜的是,2016年蓬溪有18个贫困村退出、7841名贫困人口脱贫,并得到了省考核验收组的高度评价,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县,实现了首战首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蓬溪县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始终坚持“高、精、沉、好”,不但绣出了精度,还让产业扶贫结出了丰硕成果。

下足“绣花”功夫精细做好帮扶工作

扶贫攻坚不惧 “峰高路远”,蓬溪县早已谋定而后动。

蓬溪坚持按照贫困村“连点成线、成片推进、村村入园”、贫困户“长短结合、因户施策、户户入社”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确保2017年如期完成23个贫困村6426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已新建(在建)通村硬化路21公里;正着力打造天福红江、宝梵大石、任隆三凤3个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构建“1+2+10+N”产业发展格局,惠及全县15个乡镇、106个村、11万户46万人;为夯实住房安全保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相结合,2017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共940户2776人,各项工作正加快推进;为落实惠民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全县坚持全面落实低保兜底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和教育扶贫政策;为整合帮扶力量解决“扶到位”的问题,蓬溪发挥好“五个一”帮扶、社会参与、群众自身三方力量,并在每个贫困村增加1名金融村官、1个帮扶企业,再创新增加人民教师参与脱贫攻坚,形成“7+1”帮扶格局。

当前,蓬溪正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贫困户退出“一超六有”标准,下足“绣花”功夫,精细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全年脱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在精准识别上下足“绣花功夫”。按照“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实事求是、彻底清楚”原则,精准把握好时间节点,严格落实《遂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识别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彻底解决错评、漏评、整户识别不到位等问题。

在问题整改上下足“绣花功夫”。对于省市督查暗访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本医疗等方面薄弱环节,切实整改到位。在工作落地上下足 “绣花功夫”。按照贫困村“村村入园”、贫困户“户户入社”的思路抓好产业扶贫;抓好住房保障,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抓好健康扶贫,认真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

在资源整合上下足“绣花功夫”。整合部门资源,在落实贫困村 “7+1”帮扶力量的同时,对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落实好“三个一”帮扶机制,对20户以下的村进行“一对一”帮扶;整合项目资源,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整合资金资源,统筹用好民政资金、项目资金、扶贫贷款、社会捐助资金、企业捐赠资金等。

在压实责任上下足“绣花功夫”。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领导有力、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高效运转、强力推进的脱贫攻坚作战格局;强化正向引领,充分发挥基层一线干部和党员带头带领作用;强化考核问责,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多面带动加快产业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要从输血走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更是***、精准脱贫的关键。

蓬溪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增加收入的长效之策,并注重产业的培育扶持,通过改革创新、产业环线、农业园区、重大项目、能人返乡、三产融合等带动方式,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09元,“蓬溪经验”深入人心。

改革创新带动。蓬溪是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承担了多项国省改革试点。该县抢抓改革试点契机,聚焦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领域,将改革红利作为市场杠杆,有力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了产业扶贫能力。同时以改革手段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了产业共营、分级入股、“四六开”零风险、“四合一”零门槛等产业扶贫新模式。目前国家级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全省排位第二,省级试点林权抵押贷款累计放贷5381万元,培育农村专业大户416户、农民专合社313家、家庭农场1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超过50个贫困村、1.5万名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产业环线带动。蓬溪是农产品主产区,正积极打造蓬溪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大环线,在蓬溪县境内全长69公里,同步配套规划建设大环线辐射带动范围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乡村旅游景点,同时还规划建设了3个现代农业园区、部分贫困村的内部小环线。通过大环线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联、新村互联,使20个贫困村、4561名贫困人口受益,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

农业园区带动。蓬溪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现有3个10万亩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8个、著名商标8个。

重大项目带动。武引蓬船灌区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四川省11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36.69亿元,作为该工程的核心区,该县7个乡镇、10个贫困村受益。

能人返乡带动。大力实施“人才双引”“归雁引领”工程,已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外引规模业主20余人到贫困村发展产业。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蒋乙嘉作为能人返乡带动的代表,获得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三产融合带动。发展绿色食品饮料加工,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珠穆朗玛、中绿集团等入驻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园。发展现代林产业,探索生态扶贫,生态补偿面积达32.09万亩,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855元,70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金、种植经果林拓宽了增收渠道。发展自然文化双生态旅游,探索旅游扶贫,通过直接就业等方式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探索电商扶贫,通过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

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助力精准脱贫

“现在总算好了,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 (青见),光我家就种了4、5亩,按每亩增收8千至1万元算,一年也有5、6万元的收入,再在家养几头猪、喂几十只鸡,再打打零工,也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了……”面对记者,蓬溪县新会镇猫山村二组的脱贫代表王先琼兴高采烈地说。

看着眼前大片大片已陆续挂果的柑桔(青见),猫山村第一书记李志也同样心潮起伏,他认为继续发展青见产业才是该村当前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的最好途径,只有主导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朋友才能吃上定心丸。

猫山村属于旱片死角贫困村,过去基础设施薄弱又无主导产业,如今已建成了三口大堰塘解决了灌溉及牲畜用水问题,并硬化了村道实现了社社通。目前,全村已发展青见200余亩,其中引进的业主朱派超于2014年种植的60亩青见现已挂果,四川美宁集团扶持的5000余株青见成果树苗近150余亩,未来3年将进一步发展扩大,预计到2018年达到500亩,预计盛产期每亩至少可实现净收益6000元以上。

“只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老百姓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在任隆镇幸福桥村,我们见到了党委书记段厚利。他说任隆镇通过真抓实干,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走在了全县前列,幸福桥村的贫困户肖巧英还被评为蓬溪县首届“美丽蓬溪,最美人物”最美扶贫攻坚者,第一书记向理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任隆镇党委、政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在产业扶贫方面,任隆镇坚持走绿色发展路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带,并探索“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长线集中发展蓬溪仙桃,短线为林下发展榨菜。去年,2个贫困村集中连片发展蓬溪仙桃1800亩,发展榨菜400亩,入股贫困户实现分红800元/人。

当前,蓬溪还通过菌菜等主导产业规划一主多副的扶贫产业,即以菌菜主导产业为主,各乡镇、各贫困村又可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生态养殖、莲藕、核桃、香桂、蓬溪仙桃等特色优势辅助产业,实现产业到户、户有产业和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

产业之花正在蓬溪广袤的大地上盛开,助力人们脱贫奔康!

新闻推荐

7月全市CPI同比上涨1.6%

7月全市CPI同比上涨1.6%遂宁新闻网讯(实习记者陈醒全媒体记者蔡志凌)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7月遂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涨幅比全省和全国分别高出0.3和0.2个百分点。分类和分地区情况...

蓬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