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川剧盔头: 指尖上的“梨园”

遂宁日报 2022-03-25 03:20 大字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

川剧人物在舞台上异彩纷呈,盔头服饰在灯光映衬下总能给观众以惊艳之感。然而,在如今的遂宁,精通川剧盔头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作为川剧盔头服饰制作人,冯侨思考颇多。

冯侨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冯氏川剧盔头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这是诸葛亮戴的万卷书,那是西楚霸王戴的霸王盔,这是吕布戴的紫金冠。”在冯侨的公司内,一顶顶流光溢彩的川剧盔头令人目不暇接,他介绍起来也颇为自豪。

虽然川剧盔头看起来光彩夺目,但其主要材料就是普通的白令纸板、铁丝、铁纱等。在雕刀、钳子、烙铁等工具的配合下,从制图到雕刻再到最后装饰,共要历经几十道工序。这不仅需要制作人对戏剧艺术有着较深的了解,更需要他们躬身案前的无悔付出。

“用纸板勾勒出盔头的平面线条,再用刻刀雕作外形和镂空图案,使之达到孔穴明晰。用雕刀刻箔图案,讲究的是一刀刻透七层,这便是第一道工序——绘样。”冯侨一边认真地制作一边对记者说,接着要将细铁丝缠上纸,与外形图案同时刷上胶水,则是第二道工序上丝的准备活。

上丝也就是盔头的定形与加固。将细丝沿着外形与图案依次缠绕,及时取出烧红的烙铁,逐一拍打细丝与纸板的结合处,通过热度使胶再度融化,相互粘合。“要有耐心和细心。贴箔不能把缎子弄脏,所有工序完成了不能有一点指纹。”冯文忠说,盔头成型后,接下来就是配排须、挂绒球、安珠子等细致的扫尾活。从原辅料选择、工具选择、人物性格特征把握、盔帽型式选择,网、胶、粉及金箔银箔运用,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的最终效果,完全取决于传承人的艺术修养,既靠悟性也靠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受。

冯氏盔头与传统的盔头相比,最为显著变化就是增加了镂空工艺。“传统的川剧盔头没有采用镂空技艺,显得十分笨重,冯氏盔头的镂空技艺不但减轻了盔头的重量,并且让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对制作技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冯侨说。除此之外,传统的川剧盔头上的装饰很少,经过几代川剧盔头制作人的改良,如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冯氏盔头上的绒球是最常用的配饰,讲究色正、形圆、体轻,染色、刷绒、整形都得靠手工完成。”冯侨用手捏住一束丝线,几经折叠就聚成了球形,再用剪刀进行修饰,四五道工序后就成了盔头上灵动的色彩。

冯侨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冯文忠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市城区兴隆街开设戏剧工艺服务部,潜心于戏剧行头制作。他制作的全副传统川剧行头、改良版的全副川剧行头,因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穿戴舒适、立体感强、演出效果好而畅销四川、重庆等地,甚至被外国友好人士收藏。如今,冯侨接过父亲的手艺,拾起那些简陋的制造工具,并融入了全新的文化理念,让冯氏盔头制作技艺得以继续传承。

新闻推荐

遂宁经开区参加全省“一网通办”视频培训会 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网办 提升“互联网+监管”工作水平

(全媒体记者杜林德)日前,遂宁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区建设交运局、发改局、劳保局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全省2022年“一网通办”...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