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好吃的“饼子” 《黄河的饼子》品赏 □黄绍碧
近日,在图书馆里看到《散文选刊》,我喜出望外,像邂逅了久违的老朋友。这本杂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订阅过,已经有20年未曾谋面了。
翻开《散文选刊》2019年10月下半月原创版,卷首语是《黄河的饼子》,作者黄秋艳是该刊的副主编,开篇出手不凡,我连续阅读5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学习到很多写作知识。
我的文学功底浅,对散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上,所以每一次阅读文章,只能从这个角度去品赏。
作为一篇优秀散文,《黄河的饼子》的“形”,是有“散”的样子。从行文结构看,第一部分写黄河改道的事,列出黄河故道的一些地方,介绍遂宁县一段的情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花开。看到这部分,让我感觉到文章是以写景为主题。可是话题一转,第二部分却详细写吃的事情,重点介绍三位作家关于吃的做法,发现他们吃而不肥的主要原因,共同特点是吃饼子,还介绍“我”吃饼的体会,给饼子取名“黄河饼子”。有关吃饼子的描述,占了文章绝大部分篇幅。第三部分介绍饼子的制作方法,简单,谁都可以做,但讲究“火候”,各人的功夫不同,做出的饼子味道不同。把这三件事合在一起写,确实有“散”的感觉,我因文化水平底,领悟能力差,一下子进入云里雾里。
然而,当读到最后一句话:“听大姐讲得这样细致,我也决定回家乡后认认真真地做一回黄河饼子送友人,让他们也品尝一下黄河故里的特色美味。”我才恍然一悟,原来“意”并不散,而且主题非常鲜明。其实,文章写黄河改道,渲染环境描写做铺垫,解释饼子为何粘上了黄河元素的原因。在写遂宁黄河故道水域时,用一句“像个不成形状的发面饼子”,通过想象把黄河与饼子巧妙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养育了勤劳的人民,人们不断创造,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故道文化,黄河流域各地都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黄河饼子就是其中之一。三位作家都吃过黄河饼子,“我”也吃出甜美的味道。
读罢《黄河的饼子》,我仿佛闻到饼子的香味,“咂咂”嘴巴就有一股清甜,看字成饼,垂涎三尺。我真的想找个时间,按文章中提到的地名,沿着黄河故道线路,走河南、上山东、去江苏,再到遂宁县好好住上十天八天,享受黄河饼子的味美,吃遍故道上的美食佳肴。
优秀的文章是思想与文字的深度融合。《黄河的饼子》写法巧妙,语言优美,精短美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知识。可惜我思维愚钝,只是沧海中取到一栗。但是不管怎样,我至少“捡”到一只好吃的“饼子”,慢慢品赏,回味无穷。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田奇)1月7日,遂宁一中组织全校教职工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学校领导带头参与,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曲爱心之歌。虽...
遂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遂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