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奋进四十载 凝心聚力铸辉煌 安居区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遂宁日报 2019-01-14 08:33 大字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40年见证辉煌。

81万安居儿女秉琼江水之灵气,竭凤凰山之睿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正焕发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机。改革开放40年,安居的巨变波澜壮阔,发展动人心魄。

蓬勃的发展气势震撼人心,强烈的现代气息催人奋进,磅礴的开放气魄让人惊叹,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注入了无限生机……建区15年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的安居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安居,一次次以全新的、进步的、发展的、日益强大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经济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回眸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安居矢志不渝的执着与坚守。81万安居人务实奋斗,发扬拓荒牛精神,开拓了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广阔新天地。

2003年,安居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那时是怎样的一个安居区:以民宅充当的办公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唯一的30米街道成为安居当时对外的“名片”,工业产值几乎为零……

从2003年建区15年来,安居生产总值由23.41亿元增加至148.2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428元增加至13228元,城镇化率由11.9%上升至29.9%……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安居人民实干奋进的脚步;一份份对比,印证着一座新兴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建区以来,一届又一届区委、区政府在“怎样发展”上落实科学发展要求,在“为谁发展”上高扬人本旗帜,在“靠谁发展”上坚持群众路线,以时不我待的步伐加快发展,以潜在后发的优势转型发展,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跨越发展,充满活力的安居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截至2018年10月,安居区完成GDP总量110.9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是建区时的5倍,增速居全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13.5%,增速高居全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7亿元,实现在建区时基础上“翻四番”;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0527元、9222元。2018年,全区城市市场完成零售总额9.77亿元,比15年前增长19.8倍,年均增长35.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7.4%提高到2018年的31.6%;乡村市场完成零售总额21.09亿元,比15年前增长2.5倍,年均增长13.5%。2018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到65户(含个体户),比建区之初增加63户;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12.6亿元,比2003年增加12.1亿元,增长24.2倍,年均增速43.1%。

一串串增长的数据背后,浓缩着安居区干群真抓实干求发展的智慧和汗水,彰显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无限的魅力。

城市

从乡镇到城市的华丽转身

又是一年春节,阔别家乡安居,外出打工仅仅5年时间的邓军,怎么也没想到,当自己带着外地媳妇和孩子一起再回到家乡,进入安居城的时候,安居城区的变化让他大吃一惊。眼前的城市,与5年前离开时已大不相同,城大了、楼多了、路新了、街宽了、灯明了……的确,多年来,安居的城市建设,几乎一天一个样地发生着变化,绿色生态、文明和谐已成为安居城市的主色调和主旋律,绿树环绕、清水长流、芳草茵茵已是安居城市新的景象,安居乐业、宜居宜游、其乐融融已是这里人们的生活常态。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接连而来的荣誉和称号也见证着安居向“成渝最美城市”迈进的铿锵脚步。

走进安居,一眼便看到一幢幢电梯公寓鳞次栉比,而在老安居人的心里,40年前的安居,是一座小而乱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一条几百米长的桑树街多是三层楼的建筑,便是当时的经济繁华区。

“别看这短短的桑树街,那时候可是安居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的商业繁华区,热闹得很呢。”市民吴明龙今年72岁,对于以前的安居县城,他依然记忆犹新。“以前哪里想到有如今这样的变化,路网、建筑、商圈一应俱全,安居的城市建设自建区以来,可谓日新月异。”

夜幕下的安居,是灯火辉煌的景象。琼江河河面波光粼粼,河畔人来人往;24米街阳光广场上的霓虹灯在音乐声中闪烁,纵然是凛冬时节,广场上依旧能够看到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我家就住在这个广场旁边,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到这里来跳广场舞,离家近,人也多,老年人的休闲方式就是这样嘛。”家住商业街的杨阿姨说,自广场建成以来,她有时间就会到这里来,早上走路,晚上跳广场舞,广场的建成,方便了很多市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区以来,安居区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到2017年底,全区房屋面积由不足50万平方米增加到430多万平方米。如今的安居已蝶变成西部地区县级城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都市经济圈生态发展样板。全区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2200多套、1.5万余平方米,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约1.2亿元,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500余户。至2017年底,全区城镇常住人口5.7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3%。

纵观40年的发展历程,建区后15年,安居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把“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贯穿其中,站高看远为城市发展准确定位,这15年也就是安居城市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时期。

“两中心五馆”、安居大道西延线、凤舞琼花公园、琼江路改造等城市重点工程竣工,旧城改造顺利启动实施,累计完成430万平方米楼盘开发,城市建成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拓展到5.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0.9万人增加到5.71万人。完成安居大道景观工程建设、琼江河南岸环境治理及兴业路、兴贸路LED路灯节能改造工程,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等7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城市形象有效提升。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小城镇开发,安居区按照“‘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一心五轴八组团”城市空间布局和“一核两翼两带”城镇空间体系。从小城镇开发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全区共完成426个行政村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5个、新村聚居点558个、新农村综合体8个,成功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区。

城绿了、城净了、城美了成为广大安居市民的切身感受,在“推窗见绿”的环境中,市民感受到了生态安居的美好生活。

唯其艰难,方知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安居古老的农业乡镇背影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朝气蓬勃、文明靓丽、开放开明、宜居宜业、阔步向前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工业

从农业小镇到工业强区

40年来,安居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凭借自身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从一个农业小镇,逐步发展为产业集聚明显、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品体系比较完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工业示范区。如今的安居已经华丽蜕变,形成了以天然气净化厂、江淮汽车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天然气为主导的“2+2”产业体系,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全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安居建区之初,安居“家底”颇为“寒酸”:全区仅有4家工业企业,盈利最高的不足20万元。“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是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6700万元,是2004年安居区工业的全部“家当”!2018年(截至11月)安居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7.6亿元,是2004年的116倍!数据飙升的背后,折射的是安居区工业发展的高度与质量!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安居建区以来,全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做强龙头企业、壮大集群规模、提高经济质量,通过绿色发展、转型跨越,推动“区域经济新引擎”全面提速,实现了从农业弱区到工业强区的华丽转身。

“走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居区审时度势,作出了工业强区的战略决策。

从2004年安居第一个工业项目正式投产开始,华能机械等一批大项目陆续落户安居区,成为安居区借力发展的强劲动力。从此,安居区的发展脉搏开始了新的跳动,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汽笛声声,马达轰鸣,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工业集中发展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3年12月15日,江淮汽车西南基地建设项目正式落户遂宁安居,2018年3月17日,四川江淮迎来第50000辆整车下线,短短4年时间,江淮集团轻卡、中卡和工程车车系生产已全部转移到西南基地安居区。四川江淮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江淮奇迹”,也同步刷新了“安居速度”。

自江淮汽车入驻安居区以来,龙头带动的“蜂王”聚集效应不断发酵,安居区“剑指”现代装备制造业,围绕龙头做好配套招商,不断引进汽车汽配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招商,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成功引进迈高汽车、郎润科技、云内动力、讴神机械等20余家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安居区逐步成长为四川乃至西部较有影响力的汽摩产业制造基地。与此同时,这些原本“个头”并不大的企业,经过在安居工业集中区的几年发展,都已经壮大成为所在行业的“新贵”。

目前,全区现有汽车汽配企业20余家,生产的产品包括轻重型载货汽车、客车、特种车(清洁车)等整车和发动机、车架、滤清器、水箱、热交换器等关键零部件,基本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辐射西南地区的汽车汽配产业体系。

2006年3月,安居区正式组建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建成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入驻各类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多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省级汽摩产业及零部件特色基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园区,一年一个台阶,安居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从无到有,2018年9月,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公示为遂宁安居经济开发区。2018年1至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7.6亿元,同比增长25.56%;11月完成工业总产值7.9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4.52%。

“通过多年的奋起拼搏,我们依托了四川江淮汽车龙头带动,奋力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依托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依托了阿宁食品龙头带动,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路走来,安居工业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目标催人奋进。

今年,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技改扩能一批,推动天齐锂业、亿利、正源康柠檬等6个项目开工,广发辐照、铭力科技、汉龙管业等12个项目投产,云内二期、力扬工业、迈高等12个项目实施技改扩能,全年力争新增规上企业8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5亿元以上,聚力打造“百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盈满岁月的芳香,一串串数据织成了安居经济筚路蓝缕的发展征程。在产业的嬗变之路上,正在掀开安居新型工业发展进程中的“红盖头”,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安居经济”加快向以现代工业为主导的“安居经济”转型升级。

交通

从肩挑背驮到通村入户

过去,农民出远门,基本都要步行走土路;条件好一点的,才能坐马车或拖拉机。

“去趟乡里,就是出远门,更别提县城了,有的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安居镇护村乡77岁的村民赵大爷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交通状况时感慨地说。

“如今,豪华舒适的班车进了乡镇,老百姓想坐哪趟就坐哪趟。”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对交通变化感触颇深,40年前的安居,交通闭塞,偏远而落后。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安居建区以来,安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了交通区位惊天逆转。如今,村村户户通了水泥路,区乡公路不断完善,国道县道不断升级,内引外连的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和谐嬗变中实现提质升级。

近年来,安居区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由快速通道驱车走安居区城区,双向两车道向来人展示着他的广阔“胸襟”,新区、老城区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宽阔整洁的路面、铺陈着瓷砖的人行通道、泾渭分明的人行横道,难以相信15年前还仅有一条对外水泥路的景象,所闻所见无一不彰显着这个城市的交通之通达。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共建成2937公里,其中县道144公里、乡道333公里,村社道路2460公里。乡镇硬化率达100%,建制村通达通畅率达100%。同时,区内建成遂渝、遂内、遂资等3条高速公路,总里程76.6公里,设出口5处;建成国省干线公路72公里,在全市率先建成融城快速通道。磨溪龙王庙油气矿资源路、安居至白马经济通道、莲花湖旅游道路、农业产业环线道路正在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糟糕的道路交通条件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也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2003年安居区建区伊始,“要致富、先修路”成为了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共同认识。尤其是201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三年大攻坚、共筑幸福路”目标。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共建成2937公里,其中县道144公里,乡道333公里,村社道路2460公里。乡镇硬化率达100%,建制村通达通畅率达100%。

“以前就想出门走点好路,现在不仅路好,还修到了家门口,”望着家门口通向村头的道路,家住拦江镇凉凤垭村的村民吴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2017年3月,安居区高分通过“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省级验收,10月,被授予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誉称号。

安居全区81.3万人口中,农村人口众多,交通建设事关数万人民的福祉。对于如今交通网络通达带来的好处,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肖灏感触颇深:“建设遂宁中心城区发展极核,可以说10年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现在铁路、机场等都已经提上了建设日程,作为成渝交界区域,交通的发展无疑是安居融入周边经济圈的‘底气’,使得区域优势显现。”

安居交通从“自用终端”到“区域枢纽”华丽转身,其背后是安居由“封闭”向“开放”的宏伟开端。从此,路不再遥远,出行更方便。

民生

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你好!这是国家惠民政策一览表,你看看有没有哪项补助资金你符合条件却没有享受到?”近日,安居区凤凰街道办事处狮子社区居委会干部把咨询服务办到了居民家中。在安居区,以前是群众去咨询“怎么办”,而今是干部主动上门问“需要啥”。其实,这只是安居区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建区15年来,安居区将增进人民福祉、共享美好生活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服务人民的理念转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惠民生、解民忧、办实事,仅2018年,全区投入民生资金27318.06万元。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安居人民笑靥如花。

为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安居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安居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约26.5亿元,其中投入资金4.77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实现逐年增加。2017年,投入资金1.9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约6800平方米、运动场约1.2万平方米,新增功能室38个;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全面启动63所学校维修改造和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建设。投入资金5166万元,完成7类32万套(件)设施设备采购工作,已于2017年秋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完成民生投入上百亿元,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改善民生、保障为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扩面提质,参保人数分别34.02万人和62.86万人。基本医疗补助年人均标准达到490元,参保人员住院范围内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75%。在全省率先提出并试点将农村低保保障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和特殊病种政府兜底医疗,进一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进程。

改善民生、上学为先。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全区高考质量连续四年获得全市一等奖,累计37人考入清华、北大,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和梧桐路小学,改建城区安居小学、明德学校,扩建安居一中;通过政府投入、企业捐助等形式,实施农村学校改扩建项目86个,荣获全国学校阳光体育先进集体,安居育才中学被评为中国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安居职中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

改善民生、医疗为重。人民医院竣工并成功创建“二甲”,疾控中心、妇女儿童医院等重大项目投入使用,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1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52个,创建全省急性传染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被评为全国卫计工作先进。

一个个温暖民心的好政策接连出台,一项项惠及百姓的好措施落实到位,在安居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幅锦绣华章。

在发展过程中,安居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增加公共投入,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抓好一批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民生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新一轮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蹚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

安居区有贫困村82个、5.8万贫困人口。2018年,全区5.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2个贫困村全面“摘帽”。如此巨大的贫困人口基数,无疑对奔向全面小康是一个严峻挑战。解决近6万人的贫困问题进而迈进小康,是决策者们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直面挑战,不退缩、不懈怠,向贫困发起攻坚战。安居区围绕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开展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截至目前,全区82个贫困村、5.8万贫困群众将彻底甩掉“贫穷帽子”。

建区15年,感动15年,收获15年,幸福15年。民生是幸福的前提。对81万安居儿女来说,追求“幸福”既是引领力更是原动力。这“幸福”如同穿城而过的琼江水,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融入肌理!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更与岁华新。勤劳的人民,谱写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站在新起点,朝着新坐标,安居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迈向追赶超越新征程,共同谱写安居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全媒体记者王永述曾晓梅)

新闻推荐

收好官 谋好篇 布好局 安居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安居区紧紧围绕“全省特色工业示范区和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发展新定位,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砥砺前行,全区新增规上企业8...

遂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遂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