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搭上致富“快车”
冬日的阳光洒在船山大地,在船山区永兴镇明镜村牛樟基地,成片的牛樟树苗正茁壮成长;在桂花镇田间地头,生长着大片的柑橘树苗;不远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白墙绿瓦的崭新房屋错落有致,弯曲有致的水泥村道到村入户……
这样的景象正是船山依托产业扶贫的成果掠影。在脱贫路上,船山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主攻方向,依托永河、唐桂、龙老复3大园区和10个乡镇的农业小园区,将全区32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园区整体规划,统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企业带动,协调推进园区发展和精准脱贫工作,完成投资22亿元,入驻农业企业42家,农民专业经济组织16个,带动园区32个贫困村6118名贫困人口脱贫,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14元,走出了一条“村村入园、户户入社、人人增收”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吃上了“产业饭”。
以产业园区为“媒”
32个贫困村“村村进园区”
车行在永兴镇明镜村的乡间小道上,在紧邻百绿盛三生农业产业扶贫攻坚示范项目项目部的路边,曾经是只有大片撂荒地的丘陵区。如今长着新栽种的牛樟原料树,不远处散落着种满新鲜蔬果的大棚,而硬化路几乎通到了村里的家家户户门口。
贫困户何先华在明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一家人以种庄稼为生,每年的收入很低。2016年,随着永河园百绿盛牛樟产业项目的落地,何先华将自家几亩地一次性流转给了企业,自己成为基地的产业工人,收入翻了几番。“现在政策好,把扶贫园区建到家门口,我们脱贫有希望,稳定增收有保障了。”
除了引进百绿盛三生农业公司,在永兴镇孟桥村、明镜村等3个贫困村整村建设牛樟原料林3000余亩,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贫困村农户2500余人共同参与产业建设,帮助农户年人均新增收入4000元以上。此外,船山区还引进四川可士可公司,在桂花镇金井、响堂村,建立3000亩四季橘香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种养循环产业链,带动项目区农户年均增收1200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少不了船山开辟“大园区+小园区+业主”这一扶贫发展模式的功劳。船山区立足城区近郊的区位优势和都市农业的产业优势,依托永河、唐桂、龙老复3个大园区和10个乡镇农业小园区的“3+10”产业园区体系,突出“一村一主业、一园一特色”,坚持统筹基础设施、统筹产业布局、统筹龙头企业带动,在连片贫困区域形成永兴镇台湾牛樟、桂花镇可士可四季橘香、河沙镇万亩莲藕等5个扶贫示范农业园区,将区域内的11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农业园区,推动了32个贫困村“村村进园区”,6118户贫困户“户户进基地”。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贫困户搭上产业“快车”
产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
在实践中,“产业扶贫”之难在于产业与贫困户之间的“断链”。船山永河园通过产业扶贫将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起来,把产业扶贫灌溉之水真正融入到贫困户心坎上,真正让他们吃上有保障的“产业饭”。
“企业在建设牛樟基地的基础上,根据3个贫困村实际发展需要,每村发展一种优质特色蔬菜和水果。”四川百绿盛三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凡东介绍说,基地建成投产后,牛樟新鲜原料、优质台湾水稻、福寿鸭、台湾果蔬等将带来2900余万元年产值,将带动各贫困村农户2500余人参与产业建设,与贫困村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并以政府产业补贴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经营利润二次分红的股本金,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稳定分红。
贫困村有了产业,贫困群众通过劳务收入、土地流转收益以及分红,收入稳步增加。“家里3亩地,全部流转出去,除了租金,每个月还能到牛樟基地打工,月收入也有两三千元。”杨成福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告诉记者,通过产业扶贫,他和同村贫困户顺利搭上了产业发展“快车”,每年底还能收入到不低于5%的保底分红,让他们一扫返贫的顾虑。
据了解,船山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地建立股份制合作社、集体经济等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长期稳定的助农增收机制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同时,推广倒包返租、专合组织等利益联结模式,在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船山已新建台湾牛樟、可士可四季橘香、高端蓝莓、优质田藕等5个扶贫示范农业片,陆续引进“百绿盛三生农业”“菌绿海鲜菇”等规模现代农业企业42家,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个,已形成“3+10”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完成农业产业投资3236万元,园区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8%,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收益稳步增加。
新闻推荐
(金欣全媒体记者刘佳佳)日前,遂宁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河东新区管委会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罗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昝中国,副市长罗孝廉,市政协副主席周华出席会议。会议审议...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