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大乐非遗传承人白明庆: 先辈遗产 吾辈当珍惜
白明庆(左一)携蓬莱大乐参加全国鼓王邀请赛。蓬莱大乐登上央视舞台。 蓬莱大乐排练。 白明庆展示省级非遗传承人授牌。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大英县蓬莱大乐非遗传承人白明庆名列其中。
白明庆,生于1942年,蓬莱大乐第16代传承人。蓬莱大乐是流行于遂宁市大英县的民间打击音乐,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多年来,白明庆在遂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蓬莱大乐的传承和保护,使之成为大英乃至遂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A深感责任重大时刻不忘传承发扬
大英县基井湾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基井而得名,白明庆就居住在这里。站在白明庆家门口的院坝里,就能瞧见蓬基井的井架。白明庆有一个愿望:有朝一日,蓬莱大乐能够像蓬基井一样,成为“国字号”的文化遗产。
在不久前公布的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白明庆名列其中,成为继高吉荣之后的又一位蓬莱大乐省级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更是人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作为祖先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必须有传承人作为依托。
根据资料显示,高吉荣生于1916年,于2012年去世,享年96岁,是蓬莱大乐的第13代传承人。高吉荣生前家住大英县蓬莱镇正大街,1946年开始学习蓬莱大乐中心司鼓,从艺60多年,培养演奏大乐50余人,收集整理了流传民间的大乐曲牌《独一钹》《连二钹》《扯四钹》《亮八钹》《去顶翻》《扑灯蛾》等曲牌,并改进了蓬莱大乐打击方法,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白明庆是蓬莱大乐的第16代传承人。近年来,高吉荣等前几代传承人相继离世,如今只剩下白明庆一人。“我今年也已经80岁了,很少再登台表演,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后继人才方面。”耄耋之年的白明庆一说起蓬莱大乐就容光焕发,他告诉记者,他与蓬莱大乐结缘可以说早,也可以说晚。
之所以说早,是因为白明庆在儿时就见过蓬莱大乐的表演场景,那气势磅礴的景象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作为流行于大英县的民间打击音乐,在白明庆小时候,一些有实力的乡绅和盐商会在重要节日和活动中组织蓬莱大乐的演出,演出人员最多可达百余人。
之所以说晚,是因为白明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蓬莱大乐的一个观众。一直到了1997年,大英县成立以后,要举办一场庆典活动,白明庆工作的大英县造纸二厂接到了完成蓬莱大乐节目的任务,这让他从此便与蓬莱大乐结下不解之缘。
“非遗的当代传承是一个重要课题,这种传承是高超技艺的传承,也是对于传统文化在今天再发展的传承。”对于自己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白明庆深感责任重大。
B南北兼容并蓄多地艺术融汇之结晶
大英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久远,仅以大英这个行政区域名称来看历史不长,但有据可查的历史却悠远久长。先秦时期的郪王国,是四川境内四大诸侯国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蜀国、巴国、苴国)。唐初随着井盐的大发展,大英县(古长江县)产盐成为西部之最,客馆镇成为长江县日益崛起的经济、文化中心。
白明庆告诉记者,由于战乱瘟疫等原因,在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十分凋敝。今蓬莱镇一带的移民先祖到蓬菜镇的时间大多是清朝康熙、乾隆时代。乾隆前期,清朝在蓬莱镇设置盐大使署和县丞署衙门,吸引了更多人来此兴家立业。为了慎终追远,当地的人们在此陆续建立宫庙。蓬莱镇共有10宫,其中以禹王宫、南华宫最大;湖广、广东两省移民最多。这些外省移民,带来了他们原籍故地的乡土文化,有些乡土文化由多种变为一种。蓬莱大乐,就是各地综合于蓬莱镇的集体艺术,它既有北方锣鼓的气势,又有南方鼓乐的清秀。
蓬莱大乐的乐器主要由中心鼓、大鼓、脚盆鼓、川堂鼓、南堂鼓、大钹等组成,常用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节节高》《上天梯》《牵藤藤》等十余种,乐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时可搭扎乐棚,配以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艺术,其节奏昂扬欢快,气氛喜庆热烈,场面庄严华贵,多为大型宗教祭祀、喜迎远方贵宾以及大型庆典等活动所用。
“作为历史上川中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蓬莱大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白明庆表示,蓬莱大乐不同于一般的民间音乐,其以纯打击为呈现方式,古朴大气,曲牌结构具有交响音乐的严谨性,演奏技巧具有专业乐班的规范性,表演阵容具有大型乐舞的动作性,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文化遗产。
白明庆深知蓬莱大乐的价值,这也是他传承保护这项民间艺术瑰宝的动力所在。高吉荣在世时,白明庆时常向他请教,学到了许多精湛的技艺。尤其是在第15代传承人胡家明的传授下,白明庆逐渐成为蓬莱大乐宗师级的人物。宗师这一说法并不夸大,因为从2003年至今,白明庆所教授的徒弟已达100余人。现今,蓬莱大乐的演员大多都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
C建组织带徒弟知名度不断提升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蓬莱大乐由于多种原因,在民间逐渐式微。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地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资料都是那一时期整理得来的。
白明庆至今还保存着一些老旧的乐谱,这些谱子并不是用文字书写的,使用的是符号,这给后人学习、了解蓬莱大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后来,经过白明庆和一些专业人士的解读和再创作,才有了今天的蓬莱大乐。
2003年,眼看着这项非遗文化越来越不受关注,甚至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白明庆思前想后,决定做些什么。不久后,他组织蓬莱大乐爱好者一起成立了蓬莱大乐乐队,由于缺少资金,他想办法四处寻觅商业演出的机会。“其一,蓬莱大乐通过商演,有了更多的表演机会,能够提高知名度,夯实群众基础。其二,商业演出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可以维持乐队的一些日常开支。”白明庆说,乐队成立后的那几年,蓬莱大乐的知名度得到了较大提升,相应的扶持也多了起来。
2008年,白明庆和齐小蓉等人发起成立了大英县鼓乐协会,对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进行传承展演。他们陆续参加了“国际熊猫节”开幕式、“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开幕式、四川省跨世纪广场文艺晚会等,还数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蓬莱大乐的演奏处处体现出庄重、喜庆的格调,处处充溢着雄浑磅博的力量,给人带来一种振奋人心的感受。
与国内其他著名的鼓乐相比,蓬莱大乐在演奏的乐器种类上,是最多最丰富的;其次,演奏风格上融北方锣鼓的阳刚和巴蜀音乐的柔美为一体,既有宫廷乐的庄重肃穆,又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欢快,如电闪雷鸣中谐以和风细雨,具有交响乐结构严谨、层次丰富的特点,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
业内专家认为,北方的威风锣鼓、安塞腰鼓、兰州太平鼓等具有声音洪大、舞姿粗犷刚健、气势磅礴的特点,蓬莱大乐与之相比亳不逊色,其鼓大、锣大,曲牌结构严谨简练,场面恢宏壮观,表演幽默诙谐,蕴含着深刻的巴蜀传统文化内涵,是巴蜀民族文化精品,同时也填补了四川无大型锣鼓的空白。
“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一样,蓬莱大乐也面临着艺人老龄化的问题,尽自己力量多带一些人出来吧。”白明庆表示,先辈遗产,吾辈当珍惜,他将继续倾力传承这项非遗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去年,大英县48个县级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投用 推动“大美大英”建设加快成势
(张林果龚小梅全媒体记者杨树林)近年来,大英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发展为要”观念筑...
大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