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斗笠村当故乡视贫困户为亲人 记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驻村工作队员周义双

遂宁日报 2020-10-10 04:53 大字

10月,走进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3.8米高的村碑——一双刚毅有力的巨手,托起一顶金灿灿的斗笠。村碑设计者是斗笠村驻村工作队员周义双。

2014年,四川川投水务集团大英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周义双来到斗笠村,成为该村驻村工作队员。6年来,周义双的身份是一名普通驻村工作队员,但村民都亲切地称他“周书记”。

□全媒体记者范晶

产业精准施策斗笠村不再“一穷二白”

人们常说,“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对斗笠村村民来说,连“一亩三分地”都是奢望。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四五水库,斗笠村现有人均耕地不到五分,百姓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很多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行的是烂泥路,村集体经济更是长期为零。“一穷二白”是周义双对斗笠村最初的感受。

斗笠村出路在哪里?周义双和村两委一班人共同思考着……

2015年起,周义双就开始在如何发展农村产业上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村民手中的土地极为有限,对新的种养产业不熟悉,且产业回报周期长,加之村集体经济“一贫如洗”,说到投资力不从心。直到2018年初,村集体经济仍然为零。摘帽之年,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硬性指标从何而来?

面对严峻形势,周义双和驻村工作队想到一个短平快办法:依托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由村上组建劳务队,从事管沟开挖、管道安装和园林绿化方面的劳务服务,通过劳务队形式让村民增收,让村集体得到实惠。到2018年10月,斗笠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顺利突破3万元。

在抓劳务促增收的同时,斗笠村的产业发展也在提速。2018年7月,50亩虎斑蛙养殖落户斗笠;2018年10月,玉鑫丽景产联式专业合作社成立。截至目前,斗笠村已经形成600亩脆红李为主导、套种400亩蔬菜的核心产业,村民通过劳务从合作社获得近100万元务工收入,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文化旅游惠民斗笠村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让斗笠村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文化内涵,是扎根斗笠村的周义双的重要目标之一。

驻村期间,周义双向公司争取资金3万多元,给适龄儿童赠送学习用品,在全村范围内制作几百幅感恩奋进、传统文化、政策宣传方面的文字和图像,并自我设计寓意“托起斗笠,展翅高飞”的斗笠村路标(由著名书法家何开鑫题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制作)。与此同时,周义双还邀请专业人士免费为斗笠村写联作赋,组织全县书法家入村义务写春联,并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原乡笠影”乡村旅游规划。

为了宣传斗笠村,周义双制作斗笠村宣传片50余个,收看人数达8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斗笠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5月,周义双引进投资商,投入40万元打造斗笠村首家星级农家乐,让村民在房屋租赁、建设施工中获得15万元收入。周义双还创建全县首家村级艺术馆“斗笠乡村艺术馆”,先后邀请全国各地上百名艺术家到斗笠村采风创作。

5年来,周义双将“把斗笠村当故乡,视贫困户为亲人”当作帮扶座右铭,将“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作为扶贫宣言,全身心投入到“村退出,户脱贫”工作中,与斗笠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村民口中、心中的“周书记”。

如今,斗笠村已经从单纯的脱贫之路迈向了乡村振兴之轨,并阔步走向乡村旅游的美好未来。

新闻推荐

大英县首个“青年人才之家”正式对外开放 打造新阵地服务青年人才发展

(全媒体记者杨树林)近日,大英县首个“青年人才之家”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该县服务青年人才发展、丰富青年人才文化生活有...

大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